说文解字:攴 6534

 異體: 
部首攴(攵) 注音ㄆㄨ
拼音 卷別三下

字形演变


摭續190(甲)

說文‧攴部

楷書

说文解字

 普木切 頁碼:第 96 頁,第 13 字    異體: 

小擊也。从又卜聲。凡攴之屬皆从攴。 字原
附注  段玉裁注:「經典隸變作扑。」徐灝注箋:「疑本象手有所執持之形。故凡舉手作事之義,皆从之,因用為扑擊字耳。」

白话版

,击打。字形采用“又”作边旁,“卜”作声旁。所有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之,由「」加「」而成。,是「右手」的本字,在此取其引申義,作「拿」解,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屬象形;,像有飾物的鞭子,沒獨立的形、音、義,只是一個不成文的實象而已。二者相合,可會以「小擊」的意思。篆文作,更能看出和甲文之形同意。字經隸書,體變作,顯然承自篆文之形,楷書沿之以定體。以上諸形,由獨體象形之加實象之而成,屬合體象形。今楷書偏旁都作「攵」。有學者以所持者,是中剖分叉的竹板,也屬合體象形(《文字析義》,P.558),可備一說。

说文解字注

 普木切 頁碼:第 487 頁,第 1 字   第 218 頁,第 5 字

小擊也。
段注  《手部》曰:擊,攴也。此云小擊也。同義而微有別。【按】此字從又⺊聲。又者手也。《經典》𣜩變作扑。凡《尙書》,三禮鞭扑字皆作扑。又變爲手。⺊聲不改。葢漢石經之體。此《手部》無扑之原也。唐石經初刻作朴,從木者。唐元度覆挍正之從手。是也。《豳風》:八月剥棗。假剝爲攴。毛曰:擊也。音義曰:普卜反。
从又。⺊聲。
段注  普木切。三部。
凡攴之屬皆从攴。

说文系传

 潘伏反 頁碼:第 239 頁,第 1 字 

小擊也。從又蔔聲。凡攴之屬,皆從攴。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