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蜀 8700

 異體: 
部首 注音ㄕㄨˇ
拼音shǔ 卷別十三上

字形演变


H11:68(甲)
西周

班簋(金)
西周早期

郭.老甲.21(楚)

說文‧虫部

睡虎地簡47.49(隸)

老子甲後223(隸)
西漢

武威醫簡87甲(隸)
東漢

熹平三年鏡(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市玉切 頁碼:第 442 頁,第 21 字   

葵中蠶也。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
附注  吳玉搢引經考:「今《詩・豳風・東山》作『蠋』。」章炳麟《文始》:「此合體象形字也。」商承祚《殷虛文字》:「此字象之󰍍當為後世所增。又有从二虫者,疑亦蜀字。」

白话版

,葵中蚕虫。字形采用“虫”作边旁,字形上部的“目”像头形,中段像它的身子蜎蜎。《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身子蜎蜎弯曲的是虫。”

解说版

殷商甲骨有「」、「」等字,像動物之形,本義不明,卜辭用為方國名。孫詒讓首釋為「蜀」,孫海波《甲骨文編》錄入〈虫部〉「蜀」字,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等學者以為像野蠶之形,上作目形,像蠶頭之省;下作綣曲之形,像蠶身蜎蜎之形。周原甲骨載「伐蜀」之事,蜀作「」,周代金文作「」,從、從虫,與篆文構形相同。戰國文字形體小變,形或作二斜筆,秦簡或彎作兩圓弧,或逕省蠶身「ㄅ」形,從虫、從目,以凸顯動物之巨目。漢代簡帛或猶承形構作「」,或改易「虫」旁為「禸」,寫作「」。據《說文‧虫部》:「,葵中蠶也。从虫,上目像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本義為野蠶。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说文解字注

 市玉切 頁碼:第 2660 頁,第 4 字   第 1157 頁,第 9 字

葵中蠶也。
段注  葵《爾雅・釋文》引作桑。詩曰:蜎蜎者蠋。蒸在桑野。似作桑爲長。《毛傳》曰:蜎蜎,蠋皃。蠋,桑蟲也。傳言蟲,許言蠶者,蜀似蠶也。《淮南子》曰:蠶與蜀相類,而愛僧異也。桑中蠹卽蝤蠐。
从虫。上目象蜀頭形。中,
段注  謂勹。
象其身蜎蜎。
段注  市玉切。三部。
詩曰:蜎蜎者蜀。
段注  《豳風》文。今左旁又加虫。非也。

说文系传

 巿玉切 頁碼:第 1025 頁,第 12 字 

葵中蠶也。從虫,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