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志 5FD7

 異體: 𢗍𢖽
部首 注音ㄓˋ
拼音zhì 卷別十下

字形演变


中山王昔壺(金)
戰國晚期

包2.119(楚)

說文‧心部

睡.雜28(隸)

老子甲後176(隸)
西漢

縱橫家書209(隸)
西漢

武威簡.服傳13(隸)
西漢

武威醫簡85乙(隸)
東漢

曹全碑(隸)
東漢

晉辟雍碑陰(隸)
西晉

楷書

说文解字

 職吏切 頁碼:第 350 頁,第 1 字   𢗍 異體: 志𢖽

意也。从心𡳿聲。
附注  段玉裁注:「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為十九文之一……許《心部》無『志』者,葢以其即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

解说版

從金文、戰國文字到篆文,志字都是從心、之(㞢)聲。以心表示與心境相關;之不僅表示音讀,也指明內心的趨向為志。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隸書為求筆畫的平整,把上半的「㞢」變做「士」,所以隸、楷的字形作「志」。

说文解字注

 職吏切 頁碼:第 2006 頁,第 1 字   第 876 頁,第 3 字

意也。从心㞢。㞢亦聲。
段注  按此篆小徐本無。大徐以意下曰志也補此爲十九文之一。原作从心之聲。今又增二字。依大徐次於此。志所以不錄者,《周禮》保章氏注云:志古文識。葢古文有志無識。小篆乃有識字。保章注曰:志古文識。識,記也。《哀公問》注曰:志讀爲識。識,知也。今之識字,志韵與職韵分二解。而古不分二音。則二解義亦相通古文作志。則志者,記也,知也。惠定宇曰:《論語》賢者識其大者,蔡邕石經作志。多見而識之,《白虎通》作志。《左傳》曰以志吾過。又曰且曰志之。又曰歲聘以志業。又曰吾志其目也。《尙書》曰若射之有志。《士喪禮》志矢注云志猶擬也。今人分志向一字。識記一字。知識一字。古衹有一字一音。又旗幟亦卽用識字。則亦可用志字。《詩・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志之所之不能無言。故識从言。《哀公問》注云志讀爲識者,漢時志識已殊字也。許《心部》無志者,葢以其卽古文識而識下失載也。職吏切。一部。

说文系传

 職吏切 頁碼:第 830 頁,第 4 字 

意也。從心之聲。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