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延 5EF6

 異體: 𨒂
部首 注音ㄧㄢˊ
拼音yán 卷別二下

字形演变


王孫遺者鐘(金)
春秋晚期

說文‧㢟部

睡.日甲50背(隸)

孫臏33(隸)
西漢

武威簡.有司1(隸)
西漢

臨虞宮高鐙二(隸)
西漢

子游殘碑(隸)
東漢

曹全碑(隸)
東漢

華山廟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以然切 頁碼:第 57 頁,第 22 字    異體: 𨒂

長行也。从㢟丿聲。
附注  段玉裁注:「本義訓長行,引伸則專訓長。《方言》曰:『延,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又曰:『延,徧也。』」王筠句讀:「《釋詁》『延,長也。』云行者,為其從廴也。」

白话版

,长远地行进。字形采用“”作边旁,采用“丿”作声旁。

解说版

甲骨文及金文字形皆為從彳、從止,隸定作「?」。彳為「行」之省形,義為道路;止為腳,亦與走路有關。二者相合,正像行走於路上的樣子。戰國文字則將「彳」向右下拉長,並在「止」上加一斜筆。篆文字形則將向右下拉長的「彳」形定為「廴」,「止」上所加的斜筆則誤以為「?」,成為從?、?聲的結構。?為路上行走,作為形符,表示義與行走有關;?為牽引,引申而有前行的意思,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隸書字形則於「廴」上多增一點,而楷書則和篆文同形。在六書中,甲骨文、金文及戰國文字屬於異文會意,篆文、隸書及楷書字形則屬於形聲兼會意。

说文解字注

 余制切、以然切 頁碼:第 308 頁,第 5 字   第 138 頁,第 9 字

長行也。
段注  本義訓長行。引伸則專訓長。《方言》曰:延長也。凡施於年者謂之延。又曰:延徧也。
从㢟。厂聲。
段注  《厂部》曰:象抴引之形。余制切。虒延曳皆以爲聲。今篆體各異。非也。𠂆延虒曳古音在十六部。故《大雅》施於條枚。《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新序》皆作延于條枚。延音讀如移也。今音以然切。則十四部。

说文系传

 以然反 頁碼:第 147 頁,第 2 字 

長行也。從㢟丿聲。
鍇注  臣鍇曰:「安步然後知千里之行也。丿音怡。」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