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繁 7E41

 異體: 䋣緐𦅳𦃍
部首糸(糹) 注音ㄈㄢˊ
拼音fán 卷別十三上

字形演变


班簋(金)
西周早期

師虎簋(金)
西周中期

吳王御士叔䋣簠(金)
西周晚期

庚兒鼎(金)
春秋中期

鄂君啟車節(金)
戰國中期

包2.90(楚)

郭.緇.18(楚)

說文‧糸部

說文或體

漢印徵
西漢

夏承碑(隸)
東漢

魯峻碑陰(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附袁切 頁碼:第 437 頁,第 26 字    異體: 緐繁

馬髦飾也。从糸每聲。《春秋傳》曰:「可以稱旌緐乎?」
𦅳 異體: 𦃍
䋣或从𢍍。𢍍,籒文弁。
附注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攷釋》:「䋣,當即馬飾䋣纓之䋣。」【按】今作繁。

解说版

甲骨文左像人,右像束絲。金文左像女人,右像編絲繩。篆文從糸、每聲。從「糸」,指絲;「每」表示音讀。隸書、楷書形體變化,將篆文中的「糸」移置下方,而加「攵」形於右上方。本字少用,後起隸、楷字通行。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说文解字注

 附袁切 頁碼:第 2630 頁,第 2 字   第 1144 頁,第 7 字

馬髦飾也。
段注  馬髦,謂馬鬛也。飾亦妝飾之飾。葢集絲絛下垂爲飾曰緐。引申爲緐多。又俗改其字作繁。俗形行而本形廢。引申之義行而本義廢矣。至若鄭注《周禮》《禮記》之繁纓。繁讀爲鞶帶之鞶。謂今馬大帶也。此易字之例。其說與許說絕殊。
从糸每。
段注  各本下有聲字。非也。今刪。每者,艸盛上出。故从系每會意。猶之𦇨字亦以每縣會意也。附袁切。十四部。
《春秋傳》曰:可㠯稱旌緐乎。
段注  哀卄三年《左傳》文。
䋣或从𢍍。
段注  以弁形聲。
𢍍,籒文弁。
段注  見兒部。

说文系传

 附袁切 頁碼:第 1017 頁,第 6 字 

馬髦飾也。從糸毎聲。《春秋傳》曰:「可以稱旌緐乎?」
繁或從𢍘。𢍘,籀文弁。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