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綸 7DB8

 異體: 
部首糸(糹) 注音ㄌㄨㄣˊ,ㄍㄨㄢ
拼音lún, ɡuān 卷別十三上

字形演变


說文‧糸部

老子甲後358(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晉孫夫人碑(隸)
西晉

楷書

说文解字

 古還切 頁碼:第 436 頁,第 1 字   

糾青絲綬也。从糸侖聲。

解说版

甲骨文左像「冊」,右像絲縷搓成線的樣子。篆文從糸、侖聲。從「糸」指與絲有關;「侖」表示音讀。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说文解字注

 古還切 頁碼:第 2614 頁,第 2 字   第 1137 頁,第 5 字

糾靑絲綬也。
段注  各本無糾字。今依《西都賦》李注,《急就篇》顏注補。糾,三合繩也。糾靑絲成綬,是爲綸。郭璞賦云:靑綸競糾。正用此語。《緇衣》注曰:綸,今有秩,嗇夫所佩也。《釋艸》:綸似綸。郭曰:今有秩,嗇夫所帶糾靑絲綸。《法言》:五㒳之綸。李軌云:綸,糾靑絲綬也。今本《法言》改糾爲如。不可通矣。攷《輿服志》。乘輿黃赤綬。諸侯王赤綬。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綟綬。公侯將軍紫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靑綬。千石,六百石黑綬。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百石靑紺綸。一采宛轉繆織。長丈二尺。【按】繆卽糾字。自黃綬以上,綬之廣皆尺六寸。皆計其首。首多者系細。首少者系粗。皆必經緯織成。至百石而不計其首。合靑絲繩辮織之。有經無緯。謂之宛轉繩。若今人用絲繩如箸粗爲帶者也。《緇衣》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小雅》曰:之子于釣。言綸之繩。《召南》曰:其釣維何。維絲伊緍。傳云:緍,綸也。綸之繩猶言糾之繩矣。後人用以代經論字。遂使其義不傳。
从糸。侖聲。
段注  古還切。古音在十三部。

说文系传

 古還切 頁碼:第 1014 頁,第 1 字 

青絲綬也。從糸侖聲。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