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祀 7940

 異體: 𥘰禩𥛴
部首 注音ㄙˋ
拼音 卷別一上

字形演变


甲668(甲)

二祀弋其卣(金)
商代晚期

吳方彝蓋(金)
西周中期

邿伯鼎(金)
春秋早期

邾公金乇鐘(金)
春秋晚期

中山王昔壺(金)
戰國晚期

帛丙5.4(楚)

說文‧示部

說文或體

睡.日甲6(隸)

天文雜占4.2(隸)
西漢

武威簡.服傳24(隸)
西漢

孔龢碑(隸)
東漢

韓仁銘(隸)
東漢

熹.易.困(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詳里切 頁碼:第 3 頁,第 16 字    異體: 𥘰

祭無已也。从示巳聲。
 異體: 𥛴
祀或从異。

白话版

,不停地祭。字形采用“示”作边旁,“巳”作声旁。“禩”,这是“”的异体字,采用“異”作声旁。

解说版

甲骨文本作「巳」,不從示。後因假借為干支字,轉注為從示、巳聲的「祀」,保留其本義。甲骨文多作「祀」,從示、巳聲,構形左右無別。卜辭作為祭祀之專名。金文與甲骨文同,聲旁或添加裝飾性羨符作「」,構形左右無別。〈作冊大鼎〉「鑄武王文王祀鼎」之「祀」作「」,不從示,當是《說文》或體增「示」作「禩」之所本。戰國文字承甲骨、金文,定形為左形右聲的「祀」字,與篆文同。《說文‧示部》:「,祭無已也。从示、已聲。,祀或從異。」從示表示與祭祀之義相關;從已,表示音讀,兼表永續不絕之義,本義是子孫世代祭祀不絕。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说文解字注

 詳里切 頁碼:第 12 頁,第 6 字   第 5 頁,第 7 字

祭無巳也。
段注  析言則祭無巳曰祀。从巳而釋爲無巳。此如治曰亂,徂曰存。終則有始之義也。《釋詁》曰:祀祭也。
从示。巳聲。
段注  詳里切。一部。
祀或从異。
段注  《周禮・大宗伯》,小祝注皆云故書祀作禩。【按】禩字見於故書。是古文也。篆隷有祀無禩。是以漢儒杜子春,鄭司農不識。但云當爲祀,讀爲祀。而不敢直言古文祀。葢其愼也。至許乃定爲一字。至魏時乃入三體石經。古文巳聲異聲同在一部。故異形而同字也。

说文系传

 祠此反 頁碼:第 11 頁,第 7 字 

祭無已也。從示已聲。
鍇注  臣鍇按:「《老子》曰『子孫祭祀不輟』是也。」
祀或從異。
鍇注  臣鍇曰:「異,聲也。」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