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簋 7C0B

 異體: 㔳𠥗㔲匭朹
部首 注音ㄍㄨㄟˇ
拼音ɡuǐ 卷別五上

字形演变


甲878(甲)

存下764(甲)

京津4144(甲)

戈火姬簋(金)
西周中期

休作父丁簋(金)
西周中期

□作釐伯簋(金)
西周中期

舟作寶簋(金)
西周中期

蔡侯簋(金)
春秋晚期

說文古文

說文古文

說文古文

說文‧竹部

漢印徵
西漢

孔宙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居洧切 頁碼:第 144 頁,第 2 字   

黍稷方器也。从竹从皿从皀。
 異體: 𠥗㔲
古文簋从匚、飢。
古文簋或从軌。
亦古文簋。
附注  段玉裁注:「合三字會意。」附注  《說文新證》:「甲骨文象簋形,上為簋蓋,中為簋體,下為圈足,為簋的初文,隸定當作『㿝』。金文或从皿,𣪘聲,是為『簋』所造的形聲專字。」

说文解字注

 居洧切 頁碼:第 771 頁,第 6 字   第 344 頁,第 4 字

黍稷方器也。
段注  《周禮》舍人注曰: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也。掌客注曰:簠,稻粱器也。簋,黍稷器也。《秦風》傳曰:四簋,黍稷稻粱也。【按】毛意言簋可以該簠。鄭注則據《公食大夫・禮》分別所盛也。許云簋方簠圜。鄭則云簋圜簠方。不同者,師傳各異也。《周易》:二簋可用享。鄭注云:離爲日。日體圓。巽爲木。木器圓。簋象。《聘禮》竹簋方注云:竹簋方者,器名。以竹爲之。狀如簋而方。賈疏云:凡簋皆用木而圓。此則用竹而方。故云如簋而方。宋刻單行疏內簋字凡四見。今本依《釋文》改經注疏皆作簠字。非也。巳上可證鄭確謂簋爲圓器。《周禮》疏云:《孝經》陳其簋簠注云:內圓外方受𣁬二𦫵者。直據簠而言。若簋則內方外圓。《孝經》鄭注,說者謂鄭小同之注也。賈所引文亦不完。則無用湥求矣。而《秦風・釋文》有內圓外方曰簠,內方外圓曰簋之文。葢本《孝經》注。《聘禮・釋文》則又方圓字皆互易之。自相乖剌。聶崇義曰:舊圖云內方外圜曰簋,外方內圜曰簠。與《秦風・音義》合。《廣韵》曰:內圓外方曰簋。歐陽氏集古錄曰:簋外方內圓。與《聘禮・音義》合。攷圜器之內爲之方。方器之內爲之圜。似以木以瓦以竹皆難爲之。他器少如是者。恐《孝經》注不可信。許鄭皆所不言也。鄭注禮曰:飾葢象龜。葢者意擬之詞。注《禮器》云:大夫刻爲龜形可證也。聶氏,陳氏禮圖皆於葢頂作一小龜。誤解一葢字耳。見《考工記圖》。
从竹皿皀。
段注  合三字會意。【按】簋古文或从匚,或从木。葢本以木爲之。大夫刻其文爲龜形。諸侯刻龜而飾以象齒。天子刻龜而飾以玉。其後乃有瓦簋。乃有竹簋方。因製从竹之簋字。木簋竹簋《禮器》。瓦簋常用器也。皀,穀之馨香。謂黍稷也。居洧切。古音在三部。讀如九。
古文簋。从匚食九。
段注  各本作从匚飢。飢非聲也。从方,从食,九聲也。
古文簋。从匚軌。
段注  按許說簋爲方器。葢以古文从匚也。軌聲。古音簋軌皆讀如九也。《史記》李斯傳曰:飯土匭。《公食大夫・禮》注曰:古文簋皆作軌。易損二簋。蜀才作軌。《周禮》小史故書簋或爲九。大鄭云:九讀爲軌。書亦或爲軌。簋古文也。今本《周禮》脫誤。爲正之如此。軌九皆古文假借字也。匭古文本字也。匭之字後世用爲匭匣字。《尙書》苞匭菁茅。鄭曰:匭,纏結也。鄭意謂匭爲糾之假借字。《吳都賦》注用之。
亦古文簋。
段注  簋以木爲之。故字从木也。惠氏棟《九經古義》曰:易渙奔其机。當作朹。宗廟器也。

说文系传

 居水反 頁碼:第 348 頁,第 6 字 

黍稷方器也。從竹,從皿、皀。
鍇注  臣鍇曰:「皀,皮逼反,米粒也。會意。」
古文簋從匚、飢。
古文簋從匚、軌。
亦古文簋。
鍇注  臣鍇曰:「飢軌,九皆聲。」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