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熊 718A

 異體: 
部首 注音ㄒㄩㄥˊ
拼音xiónɡ 卷別十上

字形演变


羕陵公戈(金)
春秋晚期

包2.156(楚)

帛甲1.4(楚)

新甲1.7(楚)

新甲3.237-2(楚)

說文‧熊部

導引圖(隸)
西漢

禮器碑陰(隸)
東漢

白石神君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羽弓切 頁碼:第 333 頁,第 11 字    異體: 

獸似豕。山居,冬蟄。从能,炎省聲。凡熊之屬皆从熊。 字原
附注  吳大澂古籀補:「古熊字象形。」林義光《文源》:「象頭背足之形。」附注  《說文新證》:「楚文字从大能,似『熊』之本義即為『大能』。若然,則『熊』从『火』實為『大』之訛變。」

白话版

,似猪的野兽。山居,冬眠。字形采用“能”作边旁,省略了“火”的“炎”作声旁。所有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像猛獸的樣子,有大嘴、尖爪、巨足掌。篆文改為從能、炎省聲。從「能」,指能為熊的一種;「炎」表示音讀。隸書與楷書都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自「能」假借為才幹、強壯的意思,如「能幹」、「能耐」,後被借義所專用,而以「熊」指動物本身。

说文解字注

 羽弓切 頁碼:第 1916 頁,第 1 字   第 837 頁,第 2 字

熊獸,佀豕。山凥。
段注  俗作居。
冬蟄。
段注  見《夏小正》。
从能。炎省聲。
段注  按炎省聲則當在古音八部。今音羽弓切。《雒誥》火始燄燄,《漢書》作庸庸。《淮南書》東北曰炎風,一作融風。皆古音之證。《左傳正義》曰:張叔反論云:賓爵下革。田鼠上騰。牛哀虎變。鯀化爲熊。久血爲燐。積灰生蠅。或疑熊當爲能。王劭曰:古人讀雄與熊皆于陵反。張叔用舊音。傅玄潛通賦與終韵。用新音也。玉裁謂。熊不妨古反于陵。要之反論必是能字。《春秋左氏》敬嬴,公穀作頃熊。葢炎熊嬴三字雙聲。
凡熊之屬皆从熊。

说文系传

 于戎反 頁碼:第 796 頁,第 2 字 

獸,似豕,山居冬蟄。從能,炎省聲。凡熊之屬,皆從熊。
鍇注  臣鍇曰:「熊,陽物,故冬蟄。」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