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炮 70AE

 異體: 
部首 注音ㄆㄠˊ,ㄆㄠˋ
拼音páo, pào 卷別十上

字形演变


說文‧火部

楷書

说文解字

 薄交切 頁碼:第 335 頁,第 27 字    異體: 

毛炙肉也。从火包聲。
附注  徐灝注箋:「炮本連毛裹燒之名,故用『包』為聲。引申之為凡炮炙之偁。」

白话版

,连皮毛一起烤炙的全肉。字形采用“火”作边旁,“包”是声旁。

解说版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火、包聲。從「火」,指用火烤;「包」表示音讀,也兼有包裹的意思。楷書從篆文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说文解字注

 薄交切 頁碼:第 1927 頁,第 8 字   第 842 頁,第 6 字

毛炙肉也。
段注  炙肉者,貫之加於火。毛炙肉,謂肉不去毛炙之也。《瓠葉傳》曰:毛曰炮。加火曰燔。閟宫傳曰:毛炰豚也。《周禮・封人》:毛炰之豚。鄭注。毛炮豚者,爓去其毛而炮之。《內則》注曰:炮者,以塗燒之爲名也。《禮運》注曰:炮,裹燒之也。【按】裹燒之卽《內則》之塗燒。鄭意詩禮言毛炮者,毛謂燎毛。炮謂裹燒。毛公則謂連毛燒之曰炮。爲許所本。六月,韓奕皆曰炰鼈。箋云:炰,以火孰之也。鼈無毛而亦曰炰。則毛與炮二事。鄭說爲長矣。炰與缹皆炮之或體也。韓奕之炰徐仙民音甫九反。《大射》篇注炮鼈或作缹,或作𤈒。是知炰缹爲古今字。《通俗文》曰:燥煑曰缹。燥煑謂不過濡也。裹燒曰炮。燥煑亦曰炮。漢人燥煑多用缹字。缶聲包聲古音同在三部。
从火。包聲。
段注  薄交切。古音在三部。

说文系传

 歩交反 頁碼:第 800 頁,第 7 字 

毛炙肉。從火包聲。
鍇注  臣鍇曰:「《詩》曰:『毛炮胾羮。』」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