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溼 6EBC

 異體: 𤃁
部首 注音
拼音shī 卷別十一上

字形演变


伯姜鼎(金)
西周中期

史懋壺(金)
西周中期

散氏盤(金)
西周晚期

郭.太.3(楚)

郭.太.4(楚)

說文‧水部

楷書

说文解字

 失入切 頁碼:第 372 頁,第 30 字   𤃁 異體: 

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𣊡省聲。
蔣注  《五經文字》:𤃁溼,式入反,上《說文》,下隸省,經典皆以濕爲溼,唯《爾雅》用之。附注  段玉裁注:「今字作濕。」

白话版

湿,河川。源出东郡,在东武阳入海。字形采用“水”作边旁,“”是声旁。

解说版

甲骨文之字形或從水、從?(絕的古文,像絲的絕斷),表示水絕流處,或另加止,以示涉足水絕流處。金文改止為土,從水、從?、從土,以示水絕處之土地為溼。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戰國文字從金文之形,又以形近而將?訛作?(古文絲)。篆文因之,又於絲上加一橫,於是被解析成從一覆於土上而有水,從㬎省聲。從一覆於土上而有水,以示水濱之低溼;㬎省聲,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字中之省聲。篆文另有表示水名,從水、㬎聲的「濕」字,在六書中亦屬於形聲,本與幽濕之「濕」音同而形異義別。隸變作,襲取水名之字形以為幽濕之字。楷定作溼。規範字作「湿」。由於從漢隸以來,經籍多有以「濕」為「溼」者,大陸乃先將濕、溼歸併為濕,再簡化為「湿」。臺灣則二字皆為正字,溼收為常用字,濕收為次常用字。

说文解字注

 失入切 頁碼:第 2236 頁,第 6 字   第 973 頁,第 7 字

幽溼也。从一。
段注  句。
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段注  凡溼之所从生,多生於上有覆而氣不渫。故从一土水會意。
从𣊡省聲。
段注  失入切。七部。今字作濕。

说文系传

 傷執反 頁碼:第 892 頁,第 11 字 

幽涇也。從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從𣊡省聲。
鍇注  臣鍇曰:「今人不知有此字,以濕為此字。濕,它帀反,水名,非此也。」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