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月 6708
異體: | ||
部首:月 | 注音:ㄩㄝˋ | |
拼音:yuè | 卷別:七上 |
字形演变
甲225(甲)
甲3941(甲)
二祀弋其卣(金)
商代晚期
獻簋(金)
西周早期
王孫壽甗(金)
春秋早期
吳王光鑑(金)
春秋晚期
王子午鼎(金)
春秋晚期
包2.214(楚)
新零.526、甲3.37(楚)
陳侯因敦(金)
戰國中期
信1.23(楚)
說文‧月部
睡虎地簡10.4(隸)
秦
西陲簡19(隸)
西漢
韓仁銘(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魚厥切 頁碼:第 221 頁,第 9 字 續 丁 孫月
蔣注 武則天新造字:𠥱囝[⿴㇣子]。附注 徐灝注箋:「古文、鐘鼎文象上下弦之形,日象圜形,故月象其闕也。小篆相承取字形茂美耳。」闕也。大陰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从月。 字原
白话版
月,有如太空阙门,富于阴晴圆缺变化。月是宇宙间太阴的精魂。象月缺之形。所有与月相关的字,都采用“月”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之,外像月亮的邊緣,內像陰影;另一作,月中少一陰影,都像月亮的樣子,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金文二例,承繼甲文之形,顯而易見,而後世誤以甲文、金文為「夕」,看作省體象形,是據月字分化為二義而說的。戰國文字的,兩邊的外緣延長,稍失其形。篆文形最似戰國文字之,顯承其而來。字經隸書,體變作,益離原形,楷書即沿之而定體。
说文解字注
魚厥切 頁碼:第 1250 頁,第 3 字 許 第 549 頁,第 1 字
段注 月闕㬪韵。《釋名》曰:月,缺也。滿則缺也。闕也。大侌之精。
段注 象不滿之形。魚厥切。十五部。象形。凡月之屬皆从月。
说文系传
元伐反 頁碼:第 545 頁,第 1 字 述
鍇注 臣鍇曰:「通論備矣。」闕也,十五稍減,故曰闕也。太隂之精,象形。凡月之屬,皆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