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會 6703

 異體: 㑹㣛
部首 注音ㄏㄨㄟˋ
拼音huì 卷別五下

字形演变


合1030正(甲)

會姒鬲(金)
西周晚期

𧽙亥鼎(金)
春秋中期

蔡子匜(金)
春秋晚期

𠫑羌鐘(金)
戰國早期

帛丙11.3(楚)

郭.性.17(楚)

郭.語1.40、41(楚)

說文古文

說文‧會部

睡虎地簡21.199(隸)

孔宙碑(隸)
東漢

史晨碑(隸)
東漢

熹.春秋.僖廿八年(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黃外切 頁碼:第 166 頁,第 7 字    異體: 

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屬皆从會。 字原
古文會如此。
附注  段玉裁注:「《禮經》:器之蓋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附注  《說文新證》:「甲骨文會字从合、𡆧聲(𡆧是𨭗的初文,象𨭗之形)。」

白话版

,集合。字形采用“亼”和省略了两点的“曾”义。“曾”表示增益。,古文写法的“”就是这样。

解说版

甲骨文「會」字像?之形,上像器蓋,下為器皿,中有供蒸食之箅子。從合而有,為「?」之初文。在六書中屬於象形。後以器蓋上下相合,以示會合之義,引申為會合、會同等意思,轉注為從「金」、「會」聲之「?」,以保留其本義。後來本為蒸食用器之形義既失,逐漸不為人知。金文上承甲骨構形,別有兩種異體:一作從辵、會(或從合)的「?」、「」,用來表示會合、會同;有的則作從金、會聲的「?」,用來表示蒸食用器。戰國文字楚簡和秦〈新郪虎符〉構形已和篆文完全相同。《說文》古文從彳、合聲,則從金文而來,與魏〈三體石經〉「會」字古文無別。《說文‧會部》:「會,合也。」分析篆文構形從亼、從曾省,為異文會意。古文字上從亼,像器蓋;中為箅子,下像器皿,器蓋上下相合,表示會合之義。在六書中屬於象形。本義為蒸食器之「?」。教育部標準字作「會」,規範字作「会」。

说文解字注

 黃外切 頁碼:第 890 頁,第 1 字   第 395 頁,第 1 字

合也。
段注  見《釋詁》。《禮經》:器之葢曰會。爲其上下相合也。凡曰會計者,謂合計之也。皆非《異義》也。
从亼,曾省。
段注  三合而增之。會意。黃外切。十五部。
曾,益也。
段注  說从曾之意。《土部》曰:增,益也。是則曾者,增之假借字。如曾祖,曾孫之曾卽含益義。
凡會之屬皆从會。
古文會如此。

说文系传

 戶兑反 頁碼:第 394 頁,第 8 字 

合也。從亼,從曾省。曾,益也。凡會之屬,皆從會。
古文會如此。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