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散 6563

 異體: 𢿨𣀙𢿱
部首肉(月) 注音ㄙㄢˋ
拼音sàn 卷別四下

字形演变


甲1360(甲)

㪔伯車父鼎(金)
西周晚期

㪔車父壺(金)
西周晚期

散伯簋(金)
西周晚期

羊觸戈(金)
戰國早期

陳御寇戈(金)
戰國

說文‧肉部

睡虎地簡16.117(隸)

縱橫家書121(隸)
西漢

老子甲後346(隸)
西漢

老子甲149(隸)
西漢

相馬經4下(隸)
西漢

熹.儀禮.燕禮(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穌旰切 頁碼:第 133 頁,第 15 字   𢿨 異體: 𣀙𢿱散

雜肉也。从𠕎㪔聲。
附注  王筠句讀:「散字从肉,故說曰雜肉。實是散碎通用之字,故元應取雜而刪肉也。」林義光《文源》:「散為雜,無雜肉之義……(古)从月,不从肉。月即夕字,象物形,从攴,象分散形。本義當為分散之散……經傳皆用散字。」附注  《說文新證》:「散字有兩個來源。一個來源是从攴擊𣏟的『㪔』字,𣏟形从木,小點象被打散而掉下來的散落物。另一個來源是酒器『斝』,疑斝、散為同一器的不同名稱,『月』形是斝體的訛變,『竹』形是斝柱,『攴』形是『又』形的繁化。後世可能因為兩個來源的字形、音相近,於是合流。秦以下文字的『散』字作从『㪔』从『月』形。」

解说版

甲骨文字形從攴、從?(甲骨文字形寫成近二木之形;或寫成,像枲形)、像散落之形。從攴,以手持棍扑擊;從?,將枲莖皮再細析之,以便於織成麻縷;像散落之形,指細析枲莖皮時散落下來的細屑。金文字形來源有二:其一,與甲骨文字形相承,字形作「從攴、從?、象散落之形」;其二,字形作「從攴持斝」。從攴,與從又意義相通,指手部動作;從斝,斝字甲骨文作,金文形體上下分離,而近於上竹、下月之形,月字兼表音讀,為文字形聲化的緣故。二者因形近、音近關係,戰國文字混為一體,形成從?、從月的「?」字(?月二形皆兼表音讀)。篆文承戰國文字而來,又誤以為「從肉、?聲」。隸書承《說文》篆文「」作「?」形,承魏三體石經「」作「散」形,而楷書承「散」字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说文解字注

 穌旰切 頁碼:第 704 頁,第 1 字   第 313 頁,第 10 字

襍肉也。
段注  從𢽳者,會意也。𢽳,分離也。引伸凡𢽳皆作𢿱。𢿱行而𢽳廢矣。
从肉。𢽳聲。
段注  穌旰切。十四部。

说文系传

 四旦反 頁碼:第 325 頁,第 8 字 

雜肉也。從肉𢽳聲。
鍇注  臣鍇曰:「今俗言散肉。」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