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吳 5433

 異體: 呉𠯵吴𡗾𡗿
部首 注音ㄨˊ
拼音 卷別十下

字形演变


師酉簋(金)
西周中期

作吳姬匜(金)
西周晚期

吳王光鑑(金)
春秋晚期

包2.167(楚)

曾131(楚)

說文古文

說文‧夨部

春秋事語65(隸)
西漢

孫子95(隸)
西漢

建初元年鐖(隸)
東漢

校官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五乎切 頁碼:第 343 頁,第 16 字    異體: 呉𠯵吴

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大言也。从夨、口。
鉉注  徐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詩》曰:不吳不揚。今寫《詩》者改吳作㕦,又音乎化切。其謬甚矣。」𡗾 異體: 𡗿
古文如此。
附注  段玉裁注:「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附注  《說文新證》:「从夨口。林義光《文源》謂:『夨象人傾頭形,哆口矯首,讙呼之象。……讙譁之譁、歡娛之娛,並與吳同音,實皆以吳為古文。』」

白话版

,一种姓氏。也是一个郡的名称。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说大话。字形采用“矢、口”会义。,古文的“”写成这样。

解说版

甲骨文字形像奔走之形、從口,像人奔跑時,兩手前後擺動之形,表示追趕的動作;從口,是說話的動作。表示邊奔跑邊大聲吆喝對方。金文、篆文形變為「從夨口」,「夨」是傾頭,表示傾頭而大聲說話。戰國文字、《說文》古文改從「大、口」,大是人正面站立,已看不出必須大聲說話的原因。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说文解字注

 五乎切 頁碼:第 1973 頁,第 4 字   第 863 頁,第 3 字

大言也。
段注  大言之上各本有姓也亦郡也一曰吳八字。乃妄人所增。今删正。檢《韵會》本正如是。《周頌・絲衣》《魯頌・泮水》皆曰不吳。傳箋背云吳,譁也。《言部》曰:譁者,讙也。然則大言卽謂譁也。孔沖遠《詩正義》作不娱。《史記・孝武本紀》作不虞。皆叚借字。大言者,吳字之本義也。引伸之爲凡大之偁。《方言》曰:吳,大也。《九章》:齊吳榜以擊汏。王注。齊舉大櫂。
从夨口。
段注  大言非正理也。故从夨口。五乎切。五部。何承天改吳作㕦。音胡化反。其繆甚矣。
𡗾,古文如此。
段注  从口大。

说文系传

 阮孤反 頁碼:第 816 頁,第 5 字 

姓也,亦郡也。呉,大言也。從夨、口。
鍇注  臣鍇曰:「大言,故夨口以出聲也。《詩・頌》曰:『不吳不揚,不告於訩。』今寫《詩》者擅攺呉作㕦,又音作華,其謬甚矣。會意。」
古文吳如此。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