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攀 6500

 異體: 𡴂𠬜𠔀𢸅
部首𠬜(𠂇) 注音ㄆㄢ
拼音pān 卷別三上

字形演变


說文‧𠬜部

說文或體

攀氏鋗(隸)
西漢

楷書

说文解字

 普班切 頁碼:第 80 頁,第 12 字   𡴂 異體: 𠬜𠔀

引也。从反𠬞。凡𠬜之屬皆从𠬜。 字原
鉉注  今變隸作大。𢸅 異體: 
𠬜或从手从樊。
附注  邵瑛羣經正字:「今經典从或體,而又變作『攀』。」

解说版

此字始見於篆文,為《說文》或體,應是東漢時才出現的俗寫。字從手、樊聲。《說文》:「,引也。从反?。」或體從手、從樊。段注:「象引物於外。樊,聲也。今作攀。《公羊傳》作扳。」隸書字形有承篆文,而手反向外;有承或體,作左右式的結構,亦有改作上下式的結構。楷書以後字形都固定承接隸書上下式的寫法。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说文解字注

 普班切 頁碼:第 416 頁,第 3 字   第 187 頁,第 12 字

引也。
段注  《上林賦》:仰𠬜橑而椚天。晉灼曰:𠬜古攀字。【按】今字皆用攀則𠬜爲古字。𠬜亦小篆也。
从反𠬞。
段注  象引物於外。普班切。十四部。
凡𠬜之屬皆从𠬜。
𠬜或从手从樊。
段注  樊聲也。今作攀。《公羊傳》作扳。

说文系传

 潘蠻反 頁碼:第 203 頁,第 3 字 

引也。從反𠬞。凡𠬜之屬,皆從𠬜。
鍇注  臣鍇曰:「引者,自外引入也,故反手向外引之。」
𠬜或從手、樊。
鍇注  臣鍇曰:「此,今人書攀字。」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