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撲 64B2

 異體: 
部首 注音ㄆㄨ
拼音 卷別十二上

字形演变


㝬鐘(金)
西周晚期

散氏盤(金)
西周晚期

兮甲盤(金)
西周晚期

說文‧手部

楷書

说文解字

 蒲角切 頁碼:第 407 頁,第 10 字    異體: 

挨也。从手菐聲。

白话版

,用鞭抽打。字形采用“手”作边旁,“菐”作声旁。

解说版

金文從戈、菐聲,或從廾、聲。篆文、楷書從手、菐聲。金文從「戈」為義符,表示撲擊敵人要用武器;從「廾」也是意符,表示撲擊是屬於手部的動作。篆文、楷書從「手」為義符,與金文從「廾」同義;從「菐」聲,依《說文》似不兼義,《說文》謂「菐」字本義為「瀆菐」,意思是煩瀆,與「撲」義無關。不過,「菐」在古文字中多釋為「撲擊」義,就是「撲」的本字。金文或從「」聲,也應視為「菐」聲的假借。如依此說,「撲」從「菐」聲有兼義功能,今從之。在六書中也屬於形聲兼會意。

说文解字注

 蒲角切 頁碼:第 2432 頁,第 4 字   第 1057 頁,第 8 字

挨也。
段注  撲與扑㯷,義皆別。今人溷之。《廣韵》一屋云:拂箸。今義也。
从手。菐聲。
段注  蒲角切。《廣韵》普木切。一部。

说文系传

 別卓反 頁碼:第 957 頁,第 9 字 

挨也。從手菐聲。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