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庚 5E9A
![]() |
異體: 𠩖 | |
部首:庚 | 注音:ㄍㄥ | |
拼音:ɡēnɡ | 卷別:十四下 |
字形演变

鐵76.2(甲)

甲568(甲)

菁4.1(甲)

子父庚觚(金)
商代晚期

陸冊父庚卣(金)
商代晚期

庚丙父辛簋(金)
西周早期

師趛鼎(金)
西周中期

𢦏叔朕鼎(金)
春秋早期

鄲孝子鼎(金)
戰國中期

包2.7(楚)

磚370.3(楚)

說文‧庚部

睡虎地簡46.31(隸)
秦

漢印徵
西漢

武氏石闕銘(隸)
東漢

熹.春秋.成十四年(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古行切 頁碼:第 488 頁,第 1 字 續 丁 孫𠩖 異體: 庚
附注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庚字小篆作兩手奉干之形,然于骨文金文均不相類。」「觀其形製,當是有耳可搖之樂器;以聲類求之,當即是鉦。」「鉦从正聲在耕部,與陽部之庚聲極相近。」「庚之本義其失甚古,後行之義……蓋出假借。」【按】更種作物之庚,與樂器形,原為兩字。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𪗇。凡庚之屬皆从庚。 字原
白话版
庚,在天干中,庚代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方位,像秋天万物坚硬有果实的样子。在天干中,“庚”序承“己”,字形像人的肚脐。所有与庚相关的字,都采用“庚”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字形像鉦鐃之類的樂器,中有長柄,左右有兩耳可搖,類似鼗鼓,持其柄而搖,則左右耳還擊鼓面而發聲。金文、戰國文字承甲骨文字形而來。篆文字形訛變為從廾持干之形。隸書、楷書訛變為從广。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说文解字注
古行切 頁碼:第 2963 頁,第 3 字 許 第 1287 頁,第 3 字
段注 《律書》曰:庚者,言陰氣更萬物。《律曆志》:斂更於庚。《月令》注曰:庚之言更也。萬物皆肅然更改。秀實新成。位西方。
段注 庚庚,成實皃。服䖍《漢書》注曰:庚庚,横皃也。字象形。古行切。古音在十部。讀如岡。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
段注 冡《大一經》。【按】小徐駁李陽冰說。从干,𠬞象人兩手把干立。不可從。今各本篆皆從陽冰。非也。中口者,象人䐡。庚承己。象人䐡。凡庚之屬皆从庚。
说文系传
根橫反 頁碼:第 1116 頁,第 3 字 述
鍇注 臣鍇曰:「《史記》曰:『大橫庚庚。』堅強之皃,畫所會聚,如人之臍也。《律厤志》曰:『斂夏於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齎。凡庚之屬,皆從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