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陵 9675

 異體: 𨻪
部首𨸏(阜阝) 注音ㄌㄧㄥˊ
拼音línɡ 卷別十四下

字形演变


陵父日乙罍(金)
西周早期

三年𤼈壺(金)
西周中期

陵作父乙尊(金)
西周中期

陵叔鼎(金)
西周中期

散氏盤(金)
西周晚期

曾姬無卹壺(金)
戰國早期

陳純釜(金)
戰國

包2.40(楚)

說文‧阜部

睡虎地簡8.8(隸)

陽陵兵符(篆)

老子甲26(隸)
西漢

古地圖(隸)
西漢

孫子74(隸)
西漢

景北海碑陰(隸)
東漢

熹.易.震(隸)
東漢

晉零陵太守章(隸)

楷書

说文解字

 力膺切 頁碼:第 479 頁,第 3 字   𨻪 異體: 

大𨸏也。从𨸏夌聲。
附注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此字象人梯而升高,一足在地,一足已階而升。」

白话版

,高大的山阜。字形采用“左耳旁”,“夌”是声旁。

解说版

字始見周金文,春秋後有增從土,一般用為人名和地名。地名如「長陵」、「陵亭」、「東陵」、「句陵」、「襄陵」等是,似仍未有作為山阜的用法。字亦見於戰國秦簡和楚簡文字,但亦只作為地名,如「坪陵」、「陵尹」是。明確理解作大山的泛指,見於篆文。字從阜、夌聲。《說文》:「陵,大阜也。」段注:「〈釋地〉、《毛傳》皆曰:『大阜曰陵。』《釋名》曰:『陵,隆也。體隆高也。』按,引申之,爲乘也,上也,躐也,侵陵也,陵夷也,皆夌字之叚借也。夊部曰:『夌,越也。一曰夌,徲也。』夌徲,即陵夷也。」隸楷字形均因承篆文而來。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说文解字注

 力膺切 頁碼:第 2921 頁,第 3 字   第 1270 頁,第 3 字

大𨸏也。
段注  《釋地》《毛傳》皆曰:大阜曰陵。《釋名》曰:陵,隆也。體隆高也。【按】引申之爲乘也,上也,躐也,侵陵也,陵夷也。皆夌字之叚借也。久部曰:夌,越也。一曰:夌,徲也。夌徲,卽陵夷也。
从𨸏。夌聲。
段注  力膺切。六部。

说文系传

 力膺反 頁碼:第 1098 頁,第 3 字 

大𨸏也。從𨸏夌聲。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