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遲 9072

 異體: 𨒈遟
部首 注音ㄔˊ
拼音chí 卷別二下

字形演变


仲𠭯父簋(金)
西周中期

曾侯乙鐘(金)
戰國早期

新甲1.24(楚)

包2.198(楚)

望1.61(楚)

上(1).孔.21(楚)

說文籀文

說文‧辵部

說文或體

孫臏315(隸)
西漢

居延簡甲767(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禮器碑(隸)
東漢

三公山碑(隸)
東漢

魏上尊號奏(隸)
曹魏

楷書

说文解字

 直尼切 頁碼:第 53 頁,第 29 字   

徐行也。从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
𨒈
遲或从𡰥。
籒文遲从屖。
附注  徐灝注箋:「孔廣居曰:古文當从尼。漢《三公山碑》『愍俗陵迡』、《李翎碑》『棲迡不就』可證。遲訓徐行,从尼義近。古文𨒈从𡰥乃傳寫之譌耳。《玉篇》𨒈作迡。」【按】甲骨文正作迡。金文同《說文》籀文。

白话版

,缓缓行进。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犀”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行道。”,有的“遲”采用“”作边旁。遟,籒文的“遲”采用“屖”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從彳、屖聲;金文從辵、屖聲;戰國文字從辵、屖省聲(「屖」省為「辛」),或從辵、尸聲(尸下二橫畫為飾筆);篆文從辵、犀聲,或體從辵、尸聲,籀文從辵、屖聲;隸書從辵、犀聲,或從辵、屖聲;楷書從辵、犀聲。此字字形變化甚多,從「彳」、從「辵」為義符,表示與動作有關;從「屖」、「尸」、「犀」為聲符,但從「屖」有兼義功能,從「尸、犀」則沒有兼義功能。依《說文》,「屖」字本義為「遟也」,與「遲」字的「遲緩」義相同,因此有兼義功能。「尸」字本義為「陳也」、「犀」字本義為「犀牛」,二字都和「遲」義無關,因此沒有兼義的功能。今楷字既作「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说文解字注

 直尼切 頁碼:第 287 頁,第 6 字   第 129 頁,第 1 字

徐行也。
段注  今人謂稽延爲遲。平聲。謂待之爲遲。去聲。
从辵。犀聲。
段注  直尼切。十五部。
詩曰:行道遲遲。
段注  《邶風》文。毛曰:遲遲,舒行皃。
遲或从𡰥。
段注  按此字疑後人因《楊雄傳》而增也。《甘泉賦》曰:靈遟𨒈兮。說者皆云上音棲,下音遲。𨒈卽遲字也。然《文選》作迉迡,與《漢書》異。《玉篇》《汗𥳑》亦皆作迡。《集韵》引《尙書》迡任。又未必眞壁中古文也。
籒文遲。从屖。
段注  兼會意形聲也。《五經文字》曰:今从籒文。謂唐人《經典》用遟不用遲也。

说文系传

 纒伊反 頁碼:第 135 頁,第 9 字 

徐行也。從辵犀聲。《詩》曰:「行道遲遲。」
籀文遲從屖。
遲或從𡰥。
鍇注  臣鍇曰:「𡰥,音夷聲。」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