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達 9054

 異體: 𨔶逹达
部首 注音ㄉㄚˊ
拼音 卷別二下

字形演变


保子達簋(金)
西周晚期

包2.119(楚)

包2.112(楚)

包2.121(楚)

說文‧辵部

說文或體

泰山刻石(篆)

老子甲後207(隸)
西漢

老子乙前40上(隸)
西漢

西陲簡48.18(隸)
西漢

禮器碑陰(隸)
東漢

華山廟碑(隸)
東漢

曹全碑陰(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徒葛切 頁碼:第 54 頁,第 7 字   𨔶 異體: 逹達

行不相遇也。从辵羍聲。《詩》曰:「挑兮達兮。」
達或从大。或曰迭。
附注  鈕樹玉校錄:「《詩・子衿》:『挑兮達兮。』毛傳:『挑達,往來相見貌。』此云『不相遇』,與傳正相反。竊疑『行不』二字為『往來』之譌,蓋達未有作不遇解者。」

白话版

逹,行路而不相遇。字形采用“辵”作边旁,“羍”作声旁。《诗经》上有诗句唱道:“往来相见。”“”,这是“達”的异体字,字形采用“大”作边旁。有的说法认为,“”即是“迭”。

解说版

甲骨文從止、羍聲;金文從辵、羍聲,戰國文字、篆文、隸書、楷書同;《說文》或體從辵、大聲,「大」當為「羍」之省,仍保留聲符的功能(但不兼義)。字從「止」或「辵」為義符,表示與行動有關;從「羍」為聲符,有兼義功能,依《說文》,「羍」字本義為「小羊」,似與「達」義無關,不過,從甲骨文來看,「羍」字像治病的石針。甲骨文「達」字用義同「撻」,與石針治病、針砭意義相關,因此「達」從「羍」聲應該有兼義功能。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说文解字注

 徒葛切 頁碼:第 290 頁,第 6 字   第 130 頁,第 6 字

行不相遇也。
段注  此與《水部》滑,泰字音義皆同。讀如撻。今俗說不相遇尙有此言。乃古言也。讀徒葛切。訓通達者,今言也。
从辵。羍聲。
段注  十五部。
詩曰:挑兮𨔶兮。
段注  《鄭風》文。挑當同《又部》作𠬢。𠬢,滑也。
𨔶或从大。
段注  亦形聲也。
或曰迭。
段注  下脫字字。或曰:此迭字之異體也。《鳥部》隼,一曰鷻字。《䖵部》𧖅,一曰螟字。《彳部》𢕬,一曰此與馺同,是其例也。

说文系传

 騰剌反 頁碼:第 136 頁,第 11 字 

行不相遇。從辵羍聲。《詩》曰:「佻兮逹兮。」
達或從大,或曰迭。
鍇注  臣鍇按:王褒《洞簫賦》云:「順敘卑达。」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