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舌 820C

 異體: 
部首 注音ㄕㄜˊ
拼音shé 卷別三上

字形演变


後1.24.10(甲)

乙4550(甲)

珠790(甲)

舌方鼎(金)
商代晚期

郭.語4.19(楚)

說文‧舌部

睡虎地簡8.11(隸)

足臂灸經15(隸)

漢印徵
西漢

楷書

说文解字

 食列切 頁碼:第 66 頁,第 1 字   

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从干从口,干亦聲。凡舌之屬皆从舌。 字原
鉉注  徐鍇曰:「凡物入口必干於舌,故从干。」蔣注  《新加九經字樣》:舌,在口所以言,從干從口,上《說文》,下俗字。案:電腦字體中從干從口與從千從口之字不別,宜注意選擇相應字體。附注  【按】甲骨文像張口舌向前伸有所移動之形。附注  《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口,上象舌形,小點表示口水。」

白话版

,在口中,用以言说、辩味的器官。字形采用“口、干”会义,“干”也是声旁。所有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之,像口中伸出舌頭的樣子,則在舌邊多出三點,代表唾液,不影響其音、義,屬合體象形。金文三例舌面多一文理,或口、曰相通,餘點也屬唾液。戰國文字二例,一如金文第三例,僅「曰」換作「口」而已。戰國文字作,篆文訛變作,而成從干、從口。字經隸書,形變作,頗失其形,楷書則承篆文而定體。以上諸形,都由口或曰加不成文的舌頭實象而成,不受有無唾液的影響。在六書中屬於合體象形。有學者以舌從口、?會意。?,音ㄖㄣˇ(rěn),義為飪氣上升,和口結合,以表進食知味(《文字析義》,P.33),可備一說。

说文解字注

 食列切 頁碼:第 344 頁,第 3 字   第 155 頁,第 9 字

在口所㠯言別味者也。
段注  言下各本有也。剩字。者依《韵會》補。口下曰:人所以言食也。口云食。舌云別味。各依文爲義。舌后字有互譌者。如《左傳》舌庸譌后庸,《周書》美女破后譌破舌是也。
从干口。
段注  干,犯也。言犯口而岀之。食犯口而入之。
干亦聲。
段注  干在十四部。與十五部合韵。食列切。十五部。
凡舌之屬皆从舌。

说文系传

 時哲反 頁碼:第 166 頁,第 2 字 

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從幹、口,幹亦聲。凡舌之屬,皆從舌。
鍇注  臣鍇曰:「凡物入口,必幹於舌也。」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