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筆 7B46

 異體: 
部首 注音ㄅㄧˇ
拼音 卷別三下

字形演变


說文‧聿部

漢印徵
西漢

西陲簡48.18(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鄙密切 頁碼:第 91 頁,第 13 字   

秦謂之筆。从聿从竹。
鉉注  徐鍇曰:「筆尙便疌,故从聿。」附注  王筠釋例:「《聿部》收『筆』字,與『其』字在《箕部》正同,蓋皆一字也……不以筆為聿之重文者,以音辨之也。經典讀其如姬、如記者多有,而聿、筆異讀,故聿下云:『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筆下云:『秦謂之筆。』其詞相連而及,以見其為一物,而以『謂之』別其為不同音也。」朱駿聲《通訓定聲》:「秦以竹為之,加竹。」

白话版

,秦国称之为“”。字形采用“聿、竹”会义。

解说版

甲骨文之形,像右手拿筆的樣子。由於「」義為右手,有獨立的形、音、義,屬象形,而只像開叉的筆形,沒獨立的形、音、義,只是個不成文的實象,所以當二者相合成,應屬合體象形。金文三例,承自甲文之形,僅第二例改以左手拿筆,不影響其音、義。聿在古籍中多被借為語詞,於是就增「竹」為形,以示質料為竹,成了從竹、聿聲的「筆」字。由於原本表義的「聿」字轉為筆字的聲符,而增「竹」為形,只是表示其質料而已。因此,聿聲在此既表聲又示義。隸書、楷書之形,沿自篆文之以定體。篆文以下諸形,都由竹加兼義的聿聲而成,所以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说文解字注

 鄙密切 頁碼:第 467 頁,第 1 字   第 210 頁,第 3 字

秦謂之筆。从聿竹。
段注  鄙密切。古音在十五部。

说文系传

 碑乙反 頁碼:第 229 頁,第 7 字 

秦謂之筆,從聿、竹。
鍇注  臣鍇曰:「會意。」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