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笑 7B11

 異體: 𥬇
部首 注音ㄒㄧㄠˋ
拼音xiào 卷別五上

字形演变


郭.性.22(楚)

說文‧竹部

古地圖(隸)
西漢

老子乙178下(隸)
西漢

縱橫家書271(隸)
西漢

孫子186(隸)
西漢

熹.易.萃(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私妙切 頁碼:第 146 頁,第 17 字    異體: 𥬇

此字本闕。
鉉注  臣鉉等案:孫愐《唐韻》引《說文》云:「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義。今俗皆从犬。又案:李陽冰刊定《說文》从竹从夭,義云: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審。蔣注  《玉篇》:𥬇,先召切,喜也;亦作咲。蔣注  《廣韻》:𥬇:欣也,喜也。亦作笑。私妙切。蔣注  《九經字樣》:笑𥬇,喜也。上,案《字統》注曰:從竹從夭,竹為樂器,君子樂,然後笑。下,經典相承,字義本非從犬。蔣注  《義證》:《漢書》作关(八夭,八天,八矢),顏師古注:关,古笑字。

白话版

,此字在《说文解字》中本来没有,是后来附上的。〖注〗臣铉等人案语:孙愐在《唐韵》中引用《说文》说:“,喜悦时发出的声音。字形采用‘竹、犬’会义。”然而孙只引用,并未阐述“”的会义的道理。现在俗体字都采用“竹、犬”会义。又臣铉等 人又案语:李阳冰刊定的《说文》中,“”的字形采用“竹、夭”会义,并解释说:当竹林遇风,竹身会夭屈像人发的时候一样。 但不知这样的解释是否合理可靠。

解说版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上像艸,下像犬,表示人們與狗互動的密切關係。人類令狗看家,與狗嬉戲,都是愉悅的事,尤其當馳騁狩獵的時候,狗能憑嗅覺追逐獵物於草原中,最能令人心喜,面露笑容,發出笑聲。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段玉裁所注的《說文》,依字必刻孫愐《唐韻》,改為從竹、從犬。大徐本依本陽冰刊定《說文》,作從竹、從夭。楷書也從夭。

说文解字注

 私妙切 頁碼:第 792 頁,第 4 字   第 353 頁,第 6 字

喜也。从竹。从犬。
段注  徐鼎臣說孫愐《唐韵》引《說文》云:𥬇,喜也。从竹,从犬。而不述其義。攷孫愐《唐韵》序云:仍篆𣜩石經勒存正體。幸不譏煩。葢《唐韵》每字皆勒《說文》篆體。此字之从竹犬。孫親見其然。是以唐人無不从犬作者。《干祿字書》云:咲通,𥬇正。《五經文字》力尊《說文》者也。亦作𥬇喜也。从竹下犬。《玉篇・竹部》亦作𥬇。《廣韵》因《唐韵》之舊亦作𥬇。此本無可疑者。自唐玄度《九經字㨾》始先笑後𥬇。引楊承慶《字統》異說云从竹从夭。竹爲樂器。君子樂然後笑。《字統》每與《說文》乖異。見玄應書。葢楊氏求从犬之故不得。是用改夭形聲。唐氏從之。李陽冰遂云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自後徐楚金缺此篆。鼎臣竟改《說文》𥬇作笑。而《集韵》《類篇》乃有笑無𥬇。宋以後經籍無𥬇字矣。今以顧野王,孫愐,顏元孫,張參爲據。復其正始。或問曰:从犬可得其說乎。曰从竹之義且不敢𡚶言。況从犬乎。聞疑載疑可也。假云必不宐从犬。則哭又何以从犬乎。哭之獄省聲乃亦强作解事者爲之也。詳哭下。私妙切。二部。  又按宋初《說文》本無𥬇。鉉增之。十九文之一也。孫愐但从竹从犬。其本在《竹部》,抑在《犬部》。鉉不能知。姑綴於竹末。今依之。恐有未協。凖哭从犬求之。𥬇或本在《犬部》。而从《竹部》之字之省聲。未可知也。

说文系传

 私妙切 頁碼:第 355 頁,第 4 字 

此字本闕。臣鉉等案:孫愐《唐韻》引《說文》云:「喜也。從竹,從夭。」而不述其義,今俗皆從犬。又按李陽冰刋定《說文》:「從竹,從夭。」義云:「竹得風,其體夭屈如人之笑。」未知其審。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