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疑 7591
![]() |
異體: | |
部首:子 | 注音:ㄧˊ | |
拼音:yí | 卷別:十四下 |
字形演变

鄴初下.39.3(甲)

京都2540(甲)

明藏356(甲)

前6.21.2(甲)

前5.24.2(甲)

前7.19.1(甲)

疑觶(金)
西周早期

齊史疑且辛觶(金)
西周早期

伯疑父簋蓋(金)
西周晚期

郭.緇.4(楚)

郭.語2.36(楚)

郭.唐.18(楚)

說文‧子部

廿六年詔權(篆)
秦

老子乙前139下(隸)
西漢

熹.易.坤文言(隸)
東漢

武梁祠畫象題字(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語其切 頁碼:第 490 頁,第 10 字 續 丁 孫疑
鉉注 徐鍇曰:「止,不通也。𥎨,古矢字。反匕之,幼子多惑也。」附注 郭沫若《卜辭通纂》:「(甲骨文)象人持杖出行而仰望天色。金文《伯疑父𣪘》文……从辵,與此从彳同意,牛聲也。」「秦刻《詔版》文……从辵省(省彳存止),子聲也。小篆……雖稍譌變,亦从子聲。子聲、牛聲與疑同在『之』部也。」
白话版
疑,迷惑而不知所从。字形采用“子、止、匕”作边旁,采用“矢”作声旁。
解说版
甲骨文字形從彳、從人持杖,回首卻顧凝思之形。「彳」為行之省形,義為道路;人首回頭,表示回顧猶豫。字形正像人持杖而行,徘徊歧路而凝思不決的樣子。金文省彳,只像人持杖回顧凝思的樣子。戰國秦系文字則於人首回顧中加一橫畫,形訛為「矢」,而杖形訛為「子」,遂成為從子、矢聲,像人回首的構形。「子」為嬰兒,表示人。「矢」為箭,於此僅作不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篆文承戰國文字而將回首形訛為「匕」,又於子下加「止」,遂成從匕、從子、從止、矢聲的結構。「止」為腳,與走路有關,和彳義近可通;然而從匕、從矢則不可通,使得構形失去了凝思猶豫的樣子。隸書、楷書字形又將篆文的「子」與「止」合併省變為「」。在六書中,甲骨文字形屬於會意附加實像,金文字形屬於合體象形,戰國文字至楷書字形皆屬於形聲。
说文解字注
語其切 頁碼:第 2972 頁,第 1 字 許 第 1290 頁,第 8 字
段注 惑,亂也。
段注 此六字有誤。匕矢皆在十五部。非聲。疑止皆在一部。止可爲疑聲。《匕部》有𠤗。未定也。當作从子𠤗省,止聲。以子𠤗會意也。語其切。一部。
说文系传
硏之反 頁碼:第 1121 頁,第 12 字 述
鍇注 臣鍇曰:「幼子多惑也,止不通也。,反比之也。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