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疏 758F

 異體: 
部首𠫓 注音ㄕㄨ
拼音shū 卷別十四下

字形演变


仰25.2(楚)

說文‧𠫓部

睡虎地簡50.94(隸)

老子甲39(隸)
西漢

老子乙212上(隸)
西漢

淮源廟碑(隸)
東漢

魯峻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所葅切 頁碼:第 491 頁,第 4 字    異體: 

通也。从𡿮从疋,疋亦聲。
附注  朱駿聲《通訓定聲》:「㐬者,子生也;疋者,破包足動也。孕則塞,生則通,因轉注為開通分遠之誼。」

解说版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至楷書字形皆為從、疋聲。「」為?之或體,?從倒子構形,義為生子,引申有通暢之義。「疋」為足,與行走有關,引申而有通順義,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表示音讀。「?」,篆文作「」,上下相連一筆,故標準字作「」,而大陸通行規範字則作「」,斷為一點一橫。在六書中屬於形聲兼會意。

说文解字注

 所葅切 頁碼:第 2975 頁,第 4 字   第 1291 頁,第 10 字

通也。
段注  《疋部》曰:𤕟,通也。疏與𤕟音義皆同。皆从疋者,疋所以通也。鄭注《月令・明堂位》,薛解《西京賦》張注《靈光殿賦》皆訓疏爲刻鏤。古𤕟疏𤴙三字通用矣。疏之引申爲疏闊,分疏,疏記。
从㐬。从疋。疋亦聲。
段注  所葅切。五部。

说文系传

 色居反 頁碼:第 1124 頁,第 2 字 

通也。從巟,從疋,疋亦聲。
鍇注  臣鍇曰:「《白虎通》:『書之教也。』疋,疏也。會意。」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