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王 738B

 異體: 𠙻
部首 注音ㄨㄤˊ
拼音wánɡ 卷別一上

字形演变


乙7795(甲)

菁2.1(甲)

佚427(甲)

甲426(甲)

前5.15.5(甲)

小臣卣(金)
商代晚期

天亡簋(金)
西周早期

大盂鼎(金)
西周早期

頌簋(金)
西周晚期

姑馮𠯑同之子句鑃(金)
春秋晚期

王子午鼎(金)
春秋晚期

曾姬無卹壺(金)
戰國早期

越王州句矛(金)
戰國早期

陳璋方壺(金)
戰國中期

包2.2(楚)

說文古文

說文‧王部

睡虎地簡8.2(隸)

繹山碑(篆)

春秋事語7(隸)
西漢

孫臏21(隸)
西漢

石門頌(隸)
東漢

熹.春秋.昭十一年(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雨方切 頁碼:第 5 頁,第 13 字   

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凡王之屬皆从王。 字原
鉉注  李陽冰曰:「中畫近上。王者,則天之義。」𠙻
古文王。
附注  《說文新證》:「字象斧鉞之刀鋒向下者,斧鉞為軍事統率權之象徵,因此稱王。」

白话版

,人心所向、天下归附和向往的英杰。董仲舒说“古代造字的方法,是在三道横画中间用竖笔连接,叫作‘’字。三道横画,分别代表天、地、人,而能够参悟、贯通这三者的人,就是。”孔子也说“能以一贯三者为‘’。”所有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边旁。李阳冰说:“‘’与‘玉’有微妙差异,‘’字的三横中,中间一横比较靠近上面的一横,而‘玉’字的三横距离均匀。之所为,就是天义。”

解说版

甲骨文或作「」,從一、從土;或作「」、「」,從土、(上)聲。「土」為社主,里必有社,從一土者,表示一統眾社;從(上)者,上為君上,表示君臨眾社。王從土、上聲,以示受上天之命而為下土之主;上於此作為示義的聲符。金文至楷書字形皆作從土、上聲之形,土字皆從初文作「」形。《說文》另收有古文「」,或是本於金文「」形,下橫畫改作圓筆。隸書或於旁增二點以為飾筆,但不影響「」(土)字的結構。在六書中,甲骨文從一、從土的字形屬於異文會意,其餘從土、上聲的字形則屬於形聲兼會意。

说文解字注

 雨方切 頁碼:第 35 頁,第 1 字   第 14 頁,第 4 字

天下所歸往也。
段注  見《白虎通》。王往曡韵。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
段注  見《春秋䋣露》。引之說字形也。韋昭注《國語》曰:參,三也。
孔子曰:一貫三爲王。
段注  又引孔子語證董說。
凡王之屬皆从王。
段注  雨方切。十部。
古文王。

说文系传

 于光反 頁碼:第 17 頁,第 3 字 

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叄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爲王。」凡王之屬皆從王。
鍇注  臣鍇曰:「通論備矣。」
古文王。
鍇注  臣鍇曰:「地以承天,《易》曰:『坤乃順承天。』故下畫上偃下畫地也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