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死 6B7B

 異體: 𣦸𣦹𠒁𠑾𦭀
部首𣦸(死) 注音ㄙˇ
拼音 卷別四下

字形演变


甲1165(甲)

乙105(甲)

前5.41.3(甲)

大盂鼎(金)
西周早期

頌壺(金)
西周晚期

中山王昔鼎(金)
戰國晚期

兆域圖銅版(金)
戰國晚期

包2.27(楚)

包2.42(楚)

包2.125(楚)

包2.151(楚)

郭.六.5(楚)

望1.176(楚)

郭.忠.3(楚)

望1.13(楚)

包2.241(楚)

說文古文

說文‧死部

泰山刻石(篆)

睡虎地簡10.5(隸)

老子乙前2下(隸)
西漢

定縣竹簡5(隸)
西漢

孔龢碑(隸)
東漢

熹.公羊.宣六年(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息姊切 頁碼:第 127 頁,第 30 字   𣦸 異體: 𣦹死

澌也,人所離也。从𣦵从人。凡死之屬皆从𣦸。 字原
𠒁 異體: 𠑾𦭀
古文死如此。
蔣注  《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氣窮也。」《禮記・祭法》:「大凡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變也。」《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關尹子・四符篇》:「生死者,一氣聚散耳。」附注  商承祚《殷虛文字類編》:甲文象「生人拜于朽骨之旁,『死』之誼昭然矣。」

白话版

,生气耗尽,表示人的灵魂与躯体相分离。字形采用“歹、人”会义。所有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作,從人(或從卩)、從歺,從人從卩,義近通用。(歺)像殘骨;卩像垂首跪地之人,祭弔於朽骨之旁。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戰國文字「死」字寫法多樣,仍從歺、從人會意,與篆文構形同。篆文又繼承甲骨、金文、戰國文字一脈之字源。戰國〈中山王墓兆域圖〉、〈上博簡‧緇衣〉構形把「人」挪移到「歺」,寫作「」、「」,正是古文所承。隸書、楷書則為承篆文之隸變。《說文‧死部》:「死,澌(ㄙ,盡)也,人所離也。从歺、从人。」又「,古文死如此。」從歺,像殘骨骨骸;從卩,像人跪地祭弔,本義為死亡、生命結束。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说文解字注

 息姊切 頁碼:第 654 頁,第 1 字   第 292 頁,第 4 字

澌也。
段注  《水部》曰:澌,水索也。《方言》:澌,索也。盡也。是澌爲凡盡之偁。人盡曰死。死澌異部曡韵。
人所離也。
段注  形體與䰟魄相離。故其字從歺人。
从𣦵人。
段注  息姊切。十五部。
凡死之屬皆从死。
古文死如此。
段注  從古文𣦵,古文人。

说文系传

 息似反 頁碼:第 310 頁,第 1 字 

澌也,人所離也。從歺、人。凡死之屬,皆從死。
鍇注  臣鍇曰:「澌,水盡也。」
古文死如此。
鍇注  臣鍇曰:「𠒁,古歺字。」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