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正 6B63

 異體: 㱏𣥔𧾸
部首 注音ㄓㄥˋ
拼音zhènɡ 卷別二下

字形演变


甲193(甲)

甲3940(甲)

二祀弋其卣(金)
商代晚期

大盂鼎(金)
西周早期

御正衛簋(金)
西周早期

無㠱簋(金)
西周中期

𤶠鼎(金)
春秋早期

中子化盤(金)
春秋

楚王酓干心鼎(金)
戰國晚期

郭.唐.26(楚)

郭.語2.40(楚)

郭.唐.13(楚)

包2.29(楚)

包2.31(楚)

包2.131(楚)

說文古文

說文古文

說文‧正部

睡虎地簡23.3(隸)

孫臏37(隸)
西漢

張景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之盛切 頁碼:第 51 頁,第 1 字   

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 字原
鉉注  徐鍇曰:「守一以止也。」
古文正从𠄞。𠄞,古上字。
𣥔 異體: 𧾸
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
蔣注  武則天新造字:𠙺。附注  《說文新證》:「甲骨文从囗(圍)或从⚫(丁)(圍、丁皆為城之象形),會向城邑前行的意思,丁亦聲。」

白话版

,纠,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所有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边旁。,这是古 文写法的“”字,采用“二、止”会义,二,表示上苍。,这也是古文写法的“”字, 采用“一、足”会义,足,也是“止” 的意思。

解说版

甲骨文「正」字下從止,上作填實圓點「●(丁)」,或鉤勒輪廓作「囗」形。從「囗」、從「●」,表示城邑;從止,止像人腳趾之形,表示行走的意思,整個字形會合朝向預定的城邑行進。本義為征行,有時是軍旅討伐,有時是巡省邦國,有時是從狩獵郊畿。從囗、從止,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從止、●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金文除〈衛簋〉外,上部多作填實圓點,或演變一短橫。有的則又在「正」字上增添一短橫,是增飾的羨符。戰國簡帛文字,異體多樣,基本保留金文中上「一」下「止」,及「一」上增添短橫兩種構形,此為《說文》篆文和古文字形的所本。少數把「止」形,寫成交錯的形狀。還有的把「正」字反寫,仍是「正」字,而不是反正為乏的「乏」字。另《說文》收錄的古文,有寫成上「一」下「足」的字形,止、足義近通用,從一,表示預定前往的目的地;從止、從足,表示行進,自是「正」字的異體。本義為征行。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後世字義因偏於「征伐」,後因引申為正中、正確、公正等意思,轉注為從「辵」、「正」聲的「?」字,或從「彳」、「正」聲的「征」,以保留「征行」的本義。「征」是「?」的異體字。殷商晚期至西周初期「正」字,已見作從彳、正聲之形聲字。

说文解字注

 之盛切 頁碼:第 275 頁,第 1 字   第 123 頁,第 1 字

是也。从一。
段注  句。
一㠯止。
段注  江沅曰:一所㠯止之也。如乍之止亡,母之止姦。皆以一止之。之盛切。十一部。
凡正之屬皆从正。
古文正从二。二古文上字。
段注  此亦同䇂示辰龍童音章皆从二。
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
段注  《止部》曰:止爲足。

说文系传

 眞性反 頁碼:第 129 頁,第 1 字 

是也。從一,從止。凡正之屬,皆從正。
鍇注  臣鍇曰:「守一以止也。」
古文正,從二。上二,古上字。
古文正,從一、足。足亦止也。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