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池 6C60

 異體: 
部首 注音ㄔˊ
拼音chí 卷別十一上

字形演变


井鼎(金)
西周早期或中期

定縣竹簡63(隸)
西漢

西陲簡51.19(隸)
西漢

史晨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解说版

池於金文、戰國文字、篆文的形構都是從水、它聲;隸書、楷書,字形變為從水、也聲。因為在金文的系統裡,「它」與「也」的字形皆有作者,乃蛇的象形字,是以作為偏旁使用時,可以互相代換,所以早期作沱、作池,僅為異體字而已。到後來兩字分化,各有專義,也就不能混用。從水,表示與水相關;也聲,表示音讀。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说文解字注

 直離切 頁碼:第 2212 頁,第 5 字   第 963 頁,第 1 字

陂也。从水。也聲。
段注  此篆及解各本無。今補。【按】徐鉉等曰:池沼之池,通用江沱字。今別作池。非是。學者以爲確不可易矣。攷《初學記》引《說文》池者,陂也。从水,也聲。依《𨸏部》陂下一曰池也,《衣部》褫讀若池,覈之。則池與陂爲轉注。徐堅所據不誤。又攷《左傳》隱三年《正義》引應劭《風俗通》云:池者,陂也。从水,也聲。《風俗通》一書訓詁多襲《說文》。然則應所見固有池篆。別於沱篆顯然。徐堅所見同應。而孔穎達引《風俗通》不引《說文》者,猶上文引《廣雅》沼池也,不系諸《說文》耳。逮其後《說文》佚此。而淺人謂沱池無二。夫形聲之字多含會意。沱訓江別,故从它。沱之言有它也。停水曰池,故从也。也本訓女陰也。詩謂水所出爲泉,所聚爲池。故曰池之竭矣,不云自瀕。泉之竭矣,不云自中。豈與沱同字乎。漢碑作池沼字皆從也。《廣雅》曰:沼,池也。池,沼也。二字互訓與許合。直離切。古音在十七部。今本《初學記》也聲誤爲它聲。今本《左傳正義》陂也誤爲陂池。皆淺人所改。

说文系传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