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更 66F4

 異體: 
部首攴(攵) 注音ㄍㄥˋ,ㄍㄥ
拼音ɡènɡ, ɡēnɡ 卷別三下

字形演变


乙7680(甲)

曶鼎(金)
西周中期

盠方彝(金)
西周中期

師𠭰簋(金)
西周晚期

□年上郡守戈(金)
戰國晚期

郭.六.32(楚)

郭.六.33(楚)

說文‧攴部

睡虎地簡10.13(隸)

天文雜占2.2(隸)
西漢

石門頌(隸)
東漢

禮器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古孟切、古行切 頁碼:第 97 頁,第 27 字    異體: 

改也。从攴丙聲。
附注  【按】隸變作「更」。

白话版

,改变。字形采用“攴”作边旁,采用“丙”作声旁。

解说版

甲骨文「更」作「」,從攴、丙聲,像駕馬手執之「鞭策」,是「鞭」之初文,卜辭多用為「鞭驅」之義。西周金文均作「」,從攴,從重、丙聲,聲符重疊,多用為「更續」之義;戰國文字凡有二類,金文、陶文、古璽文字,與篆文同形,並皆定形為從攴、丙聲,作上下結構。郭店楚簡「更」字異體則改作左右結構,於丙下又踵益「口」形作「」。隸書既從篆文,復將丙與攴筆畫疊合,隸變作「更」,為楷書之所本。《說文‧攴部》:「更,改也。从攴、丙聲。」從攴,表示與駕馭之事物相關;從丙,表示音讀,因更續而有改變的意思,本義是改變。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说文解字注

 古孟切、古行切 頁碼:第 493 頁,第 3 字   第 221 頁,第 2 字

改也。
段注  更訓改。亦訓繼。不改爲繼。改之亦爲繼。故《小雅・毛傳》曰:庚,續也。用部庸下曰:庚,更事也。《列子》云:五年之後。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七年之後。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皆假庚爲更。今人分別平去二音。非古也。
从攴。丙聲。
段注  古孟切。又古行切。古音在十部。

说文系传

 干諍反 頁碼:第 241 頁,第 5 字 

改也。從攴丙聲。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