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戚 621A
異體: | ||
部首:戉 | 注音:ㄑㄧ | |
拼音:qī | 卷別:十二下 |
字形演变
寧滬1.592(甲)
粹1546(甲)
戚亯父乙器(金)
商代晚期
戚作父癸鼎(金)
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戈火姬簋(金)
西周中期
郭.語1.34(楚)
郭.尊.7(楚)
說文‧戉部
老子甲後188(隸)
西漢
春秋事語94(隸)
西漢
禮器碑陰(隸)
東漢
楊統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倉歷切 頁碼:第 422 頁,第 4 字 續 丁 孫戚
附注 《說文新證》:「甲骨文象長柄有牙狀突出物的戉形兵器。」戉也。从戉尗聲。
白话版
戚,钺一类的战斧。字形采用“戉”作边旁,“尗”作声旁。
解说版
甲骨文「戚」字作長柄具有牙狀突出物的斧頭形兵器。在六書中屬於象形。金文改成從戈或從戊,並將斧頭形部分變成「尗」聲。戰國文字及隸書將兵器上的牙狀物加以線條化,寫成「卅」上下之間或黏或斷。篆文改成「从戉、尗聲」。隸書又將左側分離成「人」旁與「卅」旁而成「」形。楷書則變成從戊、尗聲。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说文解字注
倉歴切 頁碼:第 2527 頁,第 2 字 許 第 1099 頁,第 2 字
段注 《大雅》曰:干戈戚揚。傳云:戚,斧也。揚,鉞也。依《毛傳》戚小於戉。揚乃得戉名。《左傳》:戚鉞秬鬯。文公受之。戚鉞亦分二物。許則渾言之耳。戚之引伸之義爲促迫。而古書用戚者,俗多改爲蹙。試思親戚亦取切近爲言,非有《異義》也。《大雅》:戚戚兄弟。傳曰:戚戚,內相親也。《小雅》:戚戚靡所逞。箋云:戚戚,縮小之貌。其義本相通。而淺人於《節南山》必易其形與音矣。戚訓促迫。故又引申訓憂。《小明》:自詒伊戚。傳曰:戚,憂也。度古衹有戚。後乃別製慽字。戉也。
段注 倉歴切。古音在三部。从戉。尗聲。
说文系传
千益反 頁碼:第 988 頁,第 3 字 述戉也。從戉尗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