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或 6216

 異體: 
部首 注音ㄩˋ,ㄏㄨㄛˋ
拼音yù, huò 卷別十二下

字形演变


或作父癸方鼎(金)
西周早期

保卣(金)
西周早期

𣄰尊(金)
西周早期

明公簋(金)
西周早期

禹鼎(金)
西周晚期

毛公鼎(金)
西周晚期

𦅫鎛(金)
春秋中期

妾子𧊒壺(金)
戰國晚期

包2.120(楚)

包2.135反(楚)

說文‧戈部

說文或體

睡虎地簡16.117(隸)

天文雜占2.6(隸)
西漢

武威簡.有司12(隸)
西漢

熹.易.益(隸)
東漢

曹全碑(隸)
東漢

晉辟雍碑陰(隸)
西晉

楷書

说文解字

 于逼切、胡國切 頁碼:第 421 頁,第 13 字   

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鉉注  臣鉉等曰:今俗作胡國切,以爲疑或不定之意。
或又从土。
鉉注  臣鉉等曰:今無復或音。附注  段玉裁注:「《邑部》曰:『邦者,國也。』蓋或、國在周時為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既乃復製國字。」「既从口从一矣,又从土,是後起之俗字。」孫海波《卜辭文字小記》:「口象城形,从戈以守之,國之義也。」王鳴盛《蛾術編》:「(徐)鉉曰:今俗以或為疑惑不定意。域,無復或音。蓋自唐末宋初已如此。故大徐辨之。」吳大澂《說文古籀補》:「或,古國字,从戈守口,象城有外垣。」劉心源《奇觚》:「《師㝨簋》域从邑,即國字。《說文》或、域皆國字,後人分用。」附注  《說文新證》:「或,為『域』、『國』的初文;本義為區域,邦國為後起義。或作父癸方鼎从囗、从必。从囗,表示區域;从必,作用不明。周金文『囗』形之外以四或二短畫標示區域之外緣。禹鼎以下上短橫拉長,穿過『必』形,於是與『戈』形相同,《說文》因此誤以為从『戈』。」

白话版

,小邦国。字形采用“囗、戈”会义,用以守“一”。“一”,代表土地。“域”,这是“”的异体字,再加“土”的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之,從構形。,為兵器,屬象形,表守衛之義;,是字的形訛,表國土。二者相合,以表封國之義。金文第二、三例,都增以橫畫,以示國界。戰國文字三例承於金文之形,只是繁簡不同而已,並不影響其音、義。篆文作,由成文的戈、加不成文的實象國界而成。隸書、楷書之形,沿自篆文之體,少有改易。自篆文構形言之,由戈、加實象國界而成。在六書中屬於會意附加實象。

说文解字注

 于逼切 頁碼:第 2521 頁,第 1 字   第 1096 頁,第 4 字

邦也。
段注  《邑部》曰:邦者,國也。葢或國在周時爲古今字。古文衹有或字。旣乃復製國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謂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而封建日廣。以爲凡人所守之或字未足盡之。乃又加囗而爲國。又加心爲惑。以爲疑惑當別於或。此孶乳寖多之理也。旣有國字。則國訓邦,而或但訓有。漢人多以有釋或。毛公之傳《詩・商頌》也。曰域,有也。傳《大雅》也。曰囿,所以域養禽獸也。域卽或。《攷工記・梓人》注。或,有也。《小雅・天保》箋,鄭《論語》注皆云:或之言有也。高誘注《淮南》屢言或,有也。《毛詩》九有,《韓詩》作九域。緯書作九囿。葢有,古音如以。或,古音同域。相爲平入。
从口,
段注  羽非切。
戈㠯守其一。
段注  从三字會意。于逼切。《廣韵》分域切雨逼,或切胡國。非也。一部。
一,
段注  逗。
地也。
段注  解从一之意。
或或从土。
段注  旣从口从一矣。又从土。是爲後起之俗字。

说文系传

 于抑反 頁碼:第 986 頁,第 13 字 

邦也。從囗、戈以守一。一,地也。
鍇注  臣鍇曰:「囗,音圍。此會意。」
或或從土。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