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徹 5FB9

 異體: 𢖉
部首攴(攵) 注音ㄔㄜˋ
拼音chè 卷別三下

字形演变


前6.35.1(甲)

河474(甲)

史墻盤(金)
西周中期

𠫑羌鐘(金)
戰國早期

說文古文

說文‧攴部

睡.日乙50(隸)

相馬經51上(隸)
西漢

武威簡.泰射84(隸)
西漢

熹.儀禮.泰射(隸)
東漢

魏元丕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丑列切 頁碼:第 97 頁,第 2 字   

通也。从彳从攴从育。
𢖉
古文徹。
附注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此从鬲从又,象手象鬲之形,蓋食畢而徹去之。許書之𢖉从攴,殆从又之譌矣。卒食之徹,乃本義。訓通者,借義也。」

白话版

:贯通。字形采用“彳、攴、育”会义。,这是古文写法的“徹”字。

解说版

甲骨文字形從鬲、從丑。鬲本為炊食的器具,在此引申指食物;丑即手,在此指拿取。字形之義是指吃過飯後將食具撤除。金文字形則將「丑」改作「攴」,二者與手同義;又將「鬲」改作不同的造形,但炊具的意義並沒有改變。整體結構仍然是會意字。戰國文字除了保留「攴」形外,則增加「彳」形,並改「鬲」為「育」。加「彳」更有撤走除去的意思;「育」從肉,也表示食物。從彳、從攴、從育,意指以手持肉而去。《說文》的篆文與戰國文字同形,另收一從彳、從攴、從鬲的古文。從鬲的古文應當就是甲、金文的遺留字形。隸書、楷書皆與篆文同形,沒有改變。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規範字作「彻」。

说文解字注

 丑列切 頁碼:第 487 頁,第 3 字   第 218 頁,第 7 字

通也。
段注  《孟子》曰:徹者,徹也。鄭注《論語》曰:徹,通也。爲天下通法也。【按】詩徹彼桑土。傳曰裂也。徹我牆屋。曰毁也。天命不徹。曰道也。徹我疆土。曰治也。各隨文解之。而通字可以隱栝。古有徹無轍。
从彳。从攴。从育。
段注  葢合三字會意。攵之,而養育之,而行之,則無不通矣。《毛傳》所謂治也。丑列切。十五部。
一曰相臣。
段注  疑有譌。鉉本無此四字。
古文徹。
段注  中從鬲。

说文系传

 遲別反 頁碼:第 239 頁,第 3 字 

通也。從彳,從攴育聲。一曰相。
鍇注  臣鍇曰:「育亦也。」
古文徹。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