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徵 5FB5

 異體: 徴𢾷
部首𡈼 注音ㄓㄥ
拼音zhēnɡ 卷別八上

字形演变


菁1.1(甲)

前7.8.2(甲)

父乙簋(金)
西周早期

𧻷盂(金)
西周中期

大克鼎(金)
西周晚期

徵▁簠(金)
春秋

曾侯乙鐘(金)
戰國早期

曾侯乙鐘(金)
戰國早期

曾侯乙鐘(金)
戰國早期

包2.138反(楚)

說文古文

說文‧𡈼部

睡虎地簡53.20(隸)

相馬經26上(隸)
西漢

居延簡甲2551B(隸)
西漢

武威醫簡45(隸)
東漢

熹.書.堯典(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陟陵切 頁碼:第 269 頁,第 2 字    異體: 

召也。从微省,𡈼爲徵。行於微而文達者,卽徵之。
𢾷
古文徵。
附注  段玉裁改為:「从壬从微省,壬微為徵。行於微而聞達者即徵也。」

解说版

西周金文或作「」,從貝、?聲;或作「」,從彳、從貝、從又、?聲。東周金文則又作「」,改從口、?聲。戰國文字則據金文「」而省「貝」,成為從微省、?聲的字形;篆文與戰國文字稍有出入而構形之意相同,成為徵兆的意思。因徵兆是事物初見之時,隱微未顯,故從微;「?」是像從土從人,以示挺身而立,引申而有萌發出生之意。《說文》又收有古文「」,或許是從金文「」增形而來。隸書、楷書都和篆文構形一致,沒有變化。在六書中,金文字形屬於形聲,戰國文字之後則為形聲兼會意。規範字作「征」。

说文解字注

 陟陵切 頁碼:第 1547 頁,第 3 字   第 678 頁,第 7 字

召也。
段注  召者,𧦝也。《周禮》司市典祀注,鄉飮酒禮注,《鄉射禮》注皆曰:徵,召也。【按】徵者,證也。驗也。有證驗,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故《士昏禮》注,《禮運》注又曰:徵,成也。依文各解。義則相通。
从壬。从微省。
段注  會意。微卽𢼸也。陟陵切。六部。
壬微爲徵。
段注  嫌上文未顯。故又明之。已上九字各本譌奪不可讀。今補正。
行於微而聞達者卽徵也。
段注  聞各本作文。今依《韵會》訂。又說壬微之意。言行於隱微而聞達挺箸於外。是乃感召之意也。
古文。

说文系传

 知水反 頁碼:第 669 頁,第 2 字 

召也。從𡈼、微省。𡈼為徵,於微而文逹者卽徵也。
鍇注  臣鍇按:《尚書・序》:虞舜側微,堯聞之聰明,召之也。《莊周》曰:「士有九徵而不變,則君子也。」彼徵,徵驗也。
古文徵。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