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徙 5F99

 異體: 𨑭𢓊𡲴
部首 注音ㄒㄧˇ
拼音 卷別二下

字形演变


逨盤(金)
西周晚期

師道簋(金)
西周晚期

陳侯因敦(金)
戰國中期

莒公孫潮子鎛(金)
戰國晚期

包2.259(楚)

郭.五.17(楚)

帛丙9.3(楚)

說文古文

說文‧辵部

說文或體

睡虎地簡24.19(隸)

老子乙204下(隸)
西漢

漢印徵
西漢

石門頌(隸)
東漢

趙寬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斯氏切 頁碼:第 53 頁,第 11 字   𨑭 異體: 

迻也。从辵止聲。
𢓊
徙或从彳。
𡲴
古文徙。
附注  【按】古文字從彳,從步,會意。

解说版

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皆從彳、從二止構形。彳為「行」之省形,義為道路;止為腳,引申為行走。二者相合,正像兩腳步行於道路之上。戰國文字則將二止的形體線條化,失去足形的樣子。篆文則將其中一「止」與「彳」相合成「辵」,而為從辵、從止之形。其或體則省作從彳、從止。《說文》所收古文字形,當是「屎」的古文,因「徙」、「屎」古音相通而假借。「屎」之甲骨文作「」、「」,金文作「」,均借為「徙」。《說文》誤將假借字之古文誤置於此。隸書、楷書則定為左彳、右二止的形體,與戰國文字同形。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

说文解字注

 斯氏切 頁碼:第 285 頁,第 1 字   第 127 頁,第 11 字

迻也。从辵止。
段注  各本有聲字。非也。止在一部。徙在十六部。從辵止會意者,乍行乍止而竟止則移其所矣。斯氏切。
徙或从彳。
段注  彳者行也。
古文徙。
段注  未詳其形聲會意。《韵會》云:《說文》古作𢓊。《集韵》作𡕝𨖤。然則此字不出《說文》也。《集韵》字體亦不同。

说文系传

 宵此反 頁碼:第 134 頁,第 7 字 

迻也。從辵止聲。
古文徙。
徙或從彳。
鍇注  臣鍇曰:「或有所之也。」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