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對 5C0D

 異體: 𡭊
部首 注音ㄉㄨㄟˋ
拼音duì 卷別三上

字形演变


甲740(甲)

佚657(甲)

作父乙尊(金)
西周早期

貉子卣(金)
西周早期

𤯍方鼎(金)
西周早期

燮簋(金)
西周中期

伯晨鼎(金)
西周中期偏晚

柞鐘(金)
西周晚期

說文‧丵部

說文或體

縱橫家書289(隸)
西漢

居延簡甲1379(隸)
西漢

老子乙前90下(隸)
西漢

石經論語殘碑(隸)
東漢

蒼山畫象石題記(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都隊切 頁碼:第 79 頁,第 4 字   𡭊

譍無方也。从丵从口从寸。
𡭊或从士。漢文帝以爲責𡭊而爲言,多非誠𡭊,故去其口以从士也。
附注  段注本作「對,𡭊或从士。」【按】甲骨文、金文「對」字從丵,從土,從寸,隸書亦從土。

白话版

,回答问题不拘泥方法。字形采用“丵、口、寸”会义。汉文帝认为,在被责问的情况下回答问题,多半不是诚实的回答,所以去 掉“”字的“口字边”,而采用“士”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與金文都像朝著樹用手栽種培土的樣子,表示朝向的意思。《說文》所錄篆文作從「丵」、「口」,從「寸」,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丵」,指草木叢生,有多的意思;「丵」、「口」表示應答可以有很多種;「寸」表示守分寸。指應答詢問沒有一定內容,所謂「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禮記‧學記》)」。但是雖然應對不同,還是要守住原則。《說文》中又附另一重文,把「口」換成「士」,取士以誠對策的意思。隸書、楷書皆從篆文而稍有變化。

说文解字注

 都隊切 頁碼:第 410 頁,第 3 字   第 185 頁,第 3 字

𧭭無方也。
段注  《聘禮》注曰:對,荅問也。【按】對荅古通用。云𧭭無方者,所謂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以大者則大鳴。叩以小者則小鳴也。無方故從丵口。
从丵口。从寸。
段注  寸,法度也。丵口而一歸於法度也。都隊切。十五部。
𡭊或从士。漢文帝㠯爲責對而面言。
段注  依《廣韵》訂。
多非誠對。故去其口㠯從士也。
段注  鍇曰:士,事也。取事實也。【按】篇,韵皆作土。未知孰是。趙氏明誠曰:據古鐘鼎皆作對。是漢文亦從古耳。非肊更也。

说文系传

 得悔反 頁碼:第 199 頁,第 4 字 

譍無方也。従丵、口、寸。
鍇注  臣鍇曰:「有問則對,非一方也。張釋之曰『嗇夫喋喋』是也。寸,法度也。會意。」
𡭊或從士。漢文帝以為責對而為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從士也。
鍇注  臣鍇曰:「漢文帝幸虎圈,問守尉。禽獸簿守尉不能對,嗇夫從旁代對,甚悉文帝悅。張釋之曰:『秦以利口而亡,周勃張相如似不能言者。』帝感悟,責對者見責問而對,故云非誠。《易》曰:『尚口乃窮。』故去口。士,事也,取事實也。」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