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奔 5954

 異體: 𢍃𠬼
部首 注音ㄅㄣ,ㄅㄥˋ
拼音bēn, bènɡ 卷別十下

字形演变


大盂鼎(金)
西周早期

作周公簋(金)
西周早期

戈冬簋(金)
西周中期

中山王昔鼎(金)
戰國晚期

說文‧夭部

睡虎地簡28.9(隸)

孫子79(隸)
西漢

居延簡甲1862A(隸)
西漢

流沙簡.簡牘3.22(隸)
東漢

熹.公羊.文六年(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博昆切 頁碼:第 344 頁,第 4 字   𢍃 異體: 奔𠬼

走也。从夭,賁省聲。與𧺆同意,俱从夭。
附注  徐鍇繫傳作「從夭,卉聲。」容庚《金文編》:「从夭,从三止,奔之意也。」郭沫若《金文叢攷》:「三止譌變而為芔,《說文》遂謂从卉矣。」

白话版

,逃跑。字形采用“夭”作边旁,采用省略了“貝”的“賁”作声旁。“”与“走”的造字思路相同,字形都采用“夭”作边旁。

解说版

金文字形下從三止,上像人奔跑擺動兩臂的樣子。止即「趾」的初文,指人的腳,而以「三止」相連表示奔跑速度極快的意思。上部的「」,是「走」的初文,像人奔跑、兩手前後擺動的樣子。戰國文字則將三「止」誤改作三「屮」,奔跑擺手的「」訛作「土」。篆文其下也誤作「三屮」的「卉」,並將頭形改為右傾而作「」(夭)。隸書之後,又將上部的「夭」字改作「大」,下部依從篆文的三「屮」隸定作「卉」,成為後世通用的字形,形體變化更大,已看不出跑步擺手的樣子了。在六書中屬於會意附加實象。

说文解字注

 博昆切 頁碼:第 1974 頁,第 5 字   第 863 頁,第 8 字

𧺆也。
段注  𧺆者,趨也。釋宫曰: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此析言之耳。渾言之則奔走趨不別也。引申之,凡赴急曰奔。凡出亡曰奔。其字古或叚賁,或叚本。《毛詩》予曰有本走,陸德明本如是。
从夭。卉聲。
段注  大徐作賁省聲。非。此十三部十五部合音。博昆切。十三部。
與𧺆同意。俱从夭。
段注  此說从夭之意。𧺆者屈其足。故从夭止。𢍃之从夭意同也。凡行疾則屈腳疾。

说文系传

 於坤反 頁碼:第 817 頁,第 4 字 

走也。從夭卉聲。與走同意,俱從夭。
鍇注  臣鍇曰:「夭,曲也;走,則夭其趾,故走從夭。奔,芔非聲,疑奔走於艸。芔,」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