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嗌 55CC

 異體: 𠍳
部首 注音ㄧˋ
拼音 卷別二上

字形演变


曶鼎(金)
西周中期

包2.83(楚)

包2.175(楚)

說文籀文

說文‧口部

武威醫簡63(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伊昔切 頁碼:第 40 頁,第 7 字   

咽也。从口益聲。
𠍳
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附注  《說文新證》:「金文从冉(髯的本字),以小圈指示咽喉的部位。戰國以下指事符號類化為『口』形,《說文》所錄古文就是繼承這種形體。」

说文解字注

 伊昔切 頁碼:第 215 頁,第 3 字   第 95 頁,第 3 字

咽也。
段注  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咽嗌雙聲。《漢書》:昌邑王嗌痛。《爾雅》注云:江東名咽爲嗌。
从口。益聲。
段注  伊昔切。十六部。
籒文嗌。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段注  此象形字。與亢略同。《漢・百官公卿表》曰:𠍳作朕虞。應劭曰:𠍳,伯益也。師古曰:𠍳古益字也。【按】此假借籒文嗌爲益。如《九歌》假借古文番爲播也。趙宋時古文《尙書》益作𠍳。此本諸《漢・表》耳。  又按凡言項領頸亢胡者,自外言之。言嚨㗋噲吞咽嗌者,自內言之。故皆从口。自口而入也。

说文系传

 伊昔反 頁碼:第 103 頁,第 1 字 

咽也。從口益聲。
鍇注  臣鍇按:《爾雅》「麋鹿曰齸」注云:「今江東呼咽曰嗌。」
籀文嗌。字上象口,下象頸脈理也。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