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古 53E4

 異體: 𠖠
部首 注音ㄍㄨˇ
拼音ɡǔ 卷別三上

字形演变


甲1839(甲)

甲475(甲)

大盂鼎(金)
西周早期

史墻盤(金)
西周中期

𤼈鐘(金)
西周中期

中山王昔壺(金)
戰國晚期

望1.40(楚)

上(1).孔.21(楚)

說文古文

說文‧古部

睡.法192(隸)

老子甲52(隸)
西漢

禮器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公戶切 頁碼:第 67 頁,第 15 字   

故也。从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从古。 字原
鉉注  臣鉉等曰:十口所傳是前言也。𠖠
古文古。
附注  《說文新證》:「古,本義為堅固,『故也』為假借義。甲骨文从『毌』(象盾形),『口』形是指事符號,『毌』可能有兼聲的作用。『毌』是古人以為最堅固的物品之一,於是在造表示『堅固』的概念的字時,便以『毌』字加上『口』形來表示。金文的『古』字上部的『毌』形漸漸線條化,至春秋戰國時代,上部變成『十』字形。」

白话版

,故旧。字形采用“十、口”会义。表示能记忆先人圣语的人。所有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之「古」,原本作,上從十,下從口。一口為一代,十口為十代,相繼傳承,歷時長久。即事經許多代的人輾轉流傳,年代自必久遠。其另一形作,因被借為方國之名,就加(ㄨㄟˊ wéi)以示區別,則其構形為從、古聲。金文、戰國文字、篆文之形都承甲骨文而來,隸書、楷書繼之而不變,當為從十、從口以會意。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古文是晚周俗體。

说文解字注

 公戶切 頁碼:第 352 頁,第 1 字   第 158 頁,第 7 字

故也。
段注  《邶風》《大雅・毛傳》曰:古,故也。《攵部》曰:故,使爲之也。【按】故者,凡事之所以然。而所以然皆備於古。故曰古,故也。《逸周書》:天爲古。地爲久。鄭注尚書稽古爲同天。
从十口。識前言者也。
段注  識前言者口也。至於十則展轉因襲。是爲自古在昔矣。公戸切。五部。
凡古之屬皆从古。
古文古。

说文系传

 昆覩反 頁碼:第 171 頁,第 1 字 

故也。從十、口,識前言者也。凡古之屬,皆從古。
鍇注  臣鍇曰:「古者無文字,口相傳也。」
古文古。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