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來 4F86

 異體: 
部首 注音ㄌㄞˊ,ㄌㄞˋ
拼音lái, lài 卷別五下

字形演变


乙6378反(甲)

戩37.4(甲)

鐵24.2(甲)

粹1066(甲)

作冊般甗(金)
商代晚期

宰甫卣(金)
商代晚期

新邑鼎(金)
西周早期

天卜(楚)

包2.132反(楚)

九.56.44(楚)

說文‧來部

睡虎地簡12.46(隸)

春秋事語29(隸)
西漢

定縣竹簡9(隸)
西漢

孔龢碑(隸)
東漢

禮器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洛哀切 頁碼:第 172 頁,第 6 字   

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从來。 字原
附注  徐灝注箋:「來本為麥名。《廣雅》曰『大麥,麰也。小麥,麳也』是也。古來麥字祇作來,假借為行來之來,後為借意所專,別作麳、䅘,而來之本義意廢矣。」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卜辭中諸來字皆象形。其穗或垂或否者,麥之莖強,與禾不同……叚借為往來字。」

白话版

,周代先人所接受的西域瑞麦。一支來麦有二支麦峰(指篆文字形中的),象麦子的芒刺形状。它是上天送的宝贵礼物, 所以称这种庄稼为“行”的“”。《诗经》上有诗句唱道:“诒我來麰。”所有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第一例,像麥之有根、桿和葉;第二例又增以穗,並屬象形。金文之形,源自甲文第二例,顯而易見。戰國文字第一例,根形上移,又下加一橫畫,以像地面之形,稍失其形,第二例則已隸化,最肖金文第二例。篆文作,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應很明顯。隸書第一例,大抵源於戰國文字第二例;第二例麥葉斷開,並以橫畫表現,則頗失其形。楷書之形,沿自篆文以定體。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说文解字注

 洛哀切 頁碼:第 921 頁,第 5 字   第 407 頁,第 9 字

周所受瑞麥來麰也。
段注  也字今補。《詩正義》此句作周受來牟也五字。《周頌》:詒我來麰。箋云:武王渡孟津。白魚躍入王舟。出涘以燎。後五日。火流爲烏。五至。以穀俱來。此謂遺我來牟。書說以穀俱來。云穀紀后稷之德。【按】《鄭箋》見《尙書・大誓》《尙書》旋機鈐合符后。詩云來牟,書云穀。其實一也。下文云:來麰,麥也。此云瑞麥來麰。然則來麰者,以二字爲名。《毛詩傳》曰:牟,麥也。當是本作來牟,麥也。爲許麰下所本。後人刪來字耳。古無謂來小麥,麰大麥者。至《廣雅》乃云麳小麥,𪍓大麥。非許說也。《劉向》傳作釐麰。《文𨕖・典引》注引《韓詩內傳》。貽我嘉𪍓。薛君曰:𪍓,大麥也。與趙岐《孟子》注同。然韓傳未嘗云來小麥。
二麥一夆。象其芒朿之形。
段注  二麥一夆,各本作一來二縫。不可通。惟思文《正義》作一麥二夆。今定爲二麥一夆。夆卽鏠字之省。許書無峯。則山耑字可作夆。凡物之標末皆可偁夆。夆者,朿也。二麥一夆爲瑞麥。如二米一稃爲瑞黍。葢同夆則亦同稃矣。《廣韵》十六咍引《埤蒼》曰:䅘麰之麥。一麥二稃。周受此瑞麥。此一二㒳字亦是互譌。二麥一稃。亦猶異畮同穎,雙觡共柢之類。其字以从象二麥,以巿象一芒。故云象其芒朿之形。洛哀切。古音在一部。
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
段注  自天而降之麥。謂之來麰。亦單謂之來。因而凡物之至者皆謂之來。許意如是。猶之相背韋之爲皮韋,朋鳥之爲朋攩,鳥西之爲東西之西,子月之爲人偁,烏之爲烏呼之烏。皆引伸之義行而本義廢矣。如許說,是至周初始有來字。未詳其恉。
詩曰:詒我來麰。
段注  今《毛詩》詒作貽。俗字也。麰作牟。古文假借字也。
凡來之屬皆从來。

说文系传

 婁才反 頁碼:第 408 頁,第 2 字 

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其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為行來之來。《詩》曰:「貽我來麰。」凡來之屬,皆從來。
鍇注  臣鍇曰:「今小麥也。」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