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九 4E5D

 異體: 
部首 注音ㄐㄧㄡˇ
拼音jiǔ 卷別十四下

字形演变


鐵20.4(甲)

菁2.1(甲)

前2.6.6(甲)

作冊夨令簋(金)
西周早期

小臣宅簋(金)
西周早期

𦅫鎛(金)
春秋中期

者尸鎛(金)
戰國早期

十三年壺(金)
戰國晚期

東周左𠂤壺(金)
戰國

包2.40(楚)

說文‧九部

睡虎地簡12.51(隸)

老子乙前126上(隸)
西漢

滿城漢墓宮中行樂錢(隸)
西漢

奉山宮行鐙(隸)
西漢

孔龢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舉有切 頁碼:第 484 頁,第 5 字   

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从九。 字原
附注  丁山《數名古誼》:「九,本肘字,象臂節形。……臂節可屈可伸,故有糾屈意。」【按】甲骨文、金文中九用為數字。

白话版

,阳的最大变数。字节像事物曲折变化直至穷尽的样子。所有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二例,像有柄和曲刃的鐮刀,屬象形(《文字析義》,P.292)。金文之,承自甲文,只是橫把太過彎曲,稍失其形。戰國文字之,源自甲文第一例,又較金文之形更像鐮刀的樣子。篆文作,橫把拉長,曲刃又不夠彎曲,則更失形。隸書作,則又貼近甲文之形。楷書之形,沿自隸書以定體。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说文解字注

 舉有切 頁碼:第 2952 頁,第 1 字   第 1283 頁,第 1 字

昜之變也。
段注  《列子》《春秋䋣露》《白虎通》《廣雅》皆云:九,究也。
象其屈曲究盡之形。
段注  許書多作詰詘。此云屈曲。恐後人改之。舉有切。三部。
凡九之屬皆从九。

说文系传

 機柳反 頁碼:第 1109 頁,第 1 字 

陽之變也。象其屈曲究盡之形。凡九之屬,皆從九。
鍇注  臣鍇曰:「初畫起於東,東,陽氣之始。屈曲究極,終歸西北,此乾位,陽所歸。」

影印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