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邑 9091

 異體: 
部首邑(⻏) 注音ㄧˋ
拼音 卷別六下

【字形演变】


福36(甲)

邑爵(金)
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邑觶(金)
商代晚期或西周早期

臣卿簋(金)
西周早期

包2.54(楚)

帛丙2.2(楚)

說文‧邑部

睡虎地簡24.29(隸)

縱橫家書146(隸)
西漢

博邑家鼎(隸)
西漢

禮器碑(隸)
東漢

孔宙碑陰(隸)
東漢

熹.易.井(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於汲切 頁碼:第 206 頁,第 10 字   

國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凡邑之屬皆从邑。 字原
附注  【按】朱芳圃《甲骨學》引葉玉森曰:「(卜辭邑)从□象畺域。(下面)象人跽形,乃人之變體,即指人民。有土有人,斯成一邑。許君从卪說未塙。」

【白话版】

,小帮国。在先王的制度中,公、侯、伯、子、男有尊卑高下不同,所管辖的地域有大小不同,所以字形采用“卪”作边旁。所有 与相关的字,都采用“”作边旁。

【解说版】

甲骨文之,由構成。,音ㄨㄟˊ,在此義為封地;,像人形,在此義為眾民。兩字都屬象形,合以成,可會出有土地、有人民的方國之義。金文形同甲文,顯而易見。戰國文字二例,改以直立的人和字相配,不影響其音、義。篆文作,訛以人為卪,頗失其形。隸書、楷書沿篆文之形而定體,也就不易瞭解其原形了。以上諸形,都由和人二字構成,又和、人二字沒聲音關係,所以在六書中屬於異文會意。字經隸書,凡以「邑」作偏旁的,變體作阝,置於右邊,而以「阜」作偏旁的也作阝,置於左邊,以示區別。因此,有所謂「左阜右邑」的口訣。

【说文解字注】

 於汲切 頁碼:第 1129 頁,第 2 字   第 498 頁,第 4 字

國也。
段注  鄭莊公曰:吾先君新邑於此。《左傳》凡偁人曰大國。凡自偁曰敝邑。古國邑通偁。《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師。尚書曰西邑夏,曰天邑商,曰作新大邑於東國雒皆是。《周禮》:四井爲邑。《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此又在一國中分析言之。
从囗。
段注  音韋。封域也。
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
段注  尊卑謂公矦伯子男也。大小謂方五百里,方四百里,方三百里,方二百里,方百里也。《土部》曰:公矦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從《孟子》說也。尊卑大小出於王命。故從卪。於汲切。七部。
凡邑之屬皆从邑。

【说文系传】

 應執反 頁碼:第 508 頁,第 1 字 

國也。從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小大。從卩。凡邑之屬,皆從邑。
鍇注  臣鍇曰:「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邑曰築;築曰城;囗其城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