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字:丘 4E18

 異體: 丠㐀𠀌𠀉𠀈𤤘𡊣坵
部首丠(丘) 注音ㄑㄧㄡ
拼音qiū 卷別八上

【字形演变】


乙4320(甲)

佚733(甲)

商丘叔簠(金)
春秋早期

門膚丘為𩿊造戈(金)
春秋晚期

鄂君啟車節(金)
戰國中期

子禾子釜(金)
戰國

包2.90(楚)

包2.237(楚)

說文古文

說文‧丘部

睡.封47(隸)

縱橫家書157(隸)
西漢

孫臏1(隸)
西漢

孔宙碑陰(隸)
東漢

史晨碑(隸)
東漢

楷書

【说文解字】

 去鳩切 頁碼:第 268 頁,第 1 字    異體: 㐀𠀌𠀉𠀈丘

土之高也,非人所爲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丠南,故从北。中邦之居,在崐崘東南。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爲丠。象形。凡丠之屬皆从丠。今隷變作丘。 字原
𤤘 異體: 𡊣坵
古文从土。
附注  《說文新證》:「甲骨文丘字,商承祚以為『丘為高阜,似山而低,故甲骨文作兩峰』。其說可從,三峰為山,兩峰為丘。春秋以後上部漸訛為『北』形,戰國文字或加義符『土』,或加聲符『丌』。」

【白话版】

,非人为堆筑的高耸土堆。字形采用“北、一”会义。“一”,表示地面,因为人通常居住在山南面,所以字形采用“北”作边相关的字,都采用“

【解说版】

甲骨文作,像小山二峰隆起的樣子。金文第二例,二峰之形猶可見,第一例上體冗筆彎出,已失其形。戰國文字第一例,下體增一冗筆,第二例下體增一土字。篆文峰形變作二人相背,已失原形;古文上體承自篆文,下體承自戰國文字第二例。隷書二形,前者峰形變作左右折筆,後者左峰依稀可見。楷書沿之隸書第二例而定體。以上諸形,都據具體的實象造字。在六書中屬於象形。

【说文解字注】

 去鳩切 頁碼:第 1543 頁,第 3 字   第 677 頁,第 4 字

土之高也。
段注  《大司徒》注曰:土高曰丘。
非人所爲也。
段注  《釋丘》曰:非人爲之丘。謂非人力所爲也。
从北。从一。
段注  會意。去鳩切。古音在一部。讀如欺。漢時讀入今之尤韵。故《禮記》嫌名注曰:宇與禹,丘與區之類。漢時區亦去鳩切也。
一,地也。
段注  釋从一之意。
人凥在丠南。故从北。
段注  釋从北之意。
中邦之凥在昆侖東南。
段注  昆侖下當有丘字。嫌人居不必在丘南。故言《倉頡》造字之初取意於此。
一曰四方高中央下爲丘。
段注  《淮南・墬形訓》注曰:四方而高曰丘。
象形。
段注  與上會意別。
凡丠之屬皆从丠。
古文从土。
段注  从土猶从一。

【说文系传】

 起秋反 頁碼:第 667 頁,第 3 字 

土之高,非人所為也。從北,從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從北。中邦之居在崑崙之東南。一曰四方髙,中央下為丘。象形。凡丘之屬,皆從丘。
鍇注  臣鍇曰:「天地自然也。」
古文丘從土。
鍇注  臣鍇曰:「土亦地也。」